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高教视点

高校转型:重构高教核心价值

字体: 2015年04月24日 浏览量: 作者:本刊记者 唐景莉,特约通讯员 刘志敏 编辑:王卓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7期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自2010年底卸任校长职务以来,陆续访问了国内“985”大学、高职院校以及海外高校的大学管理者,出版了《大学的声音》、《高职的前程》和《大学的治理》这三本访谈录。最近,黄校长又调研了六、七十所地方高校,整理出《大学的转型》。就此,本刊记者3月9日专访了黄达人校长。

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追求

问:请问黄校长,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改革做出了明确的部署,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变。据我所知,您在此之前调研了几十所的地方本科高校,您为什么做这一调研?调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调研其实蛮偶然的。虽然2010年12月我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但是我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热情始终没有减。当时社会上对大学有很多说法,我想应该让办学者来说他们是怎么想,怎么看待那些问题的,所以我去访问了一批老朋友,他们当时都是985大学的校长或者书记。然后出了本访谈录,叫《大学的声音》。

另外,在我当人大代表,做中大校长的时候就有一种想法——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不能够只有一个类型的清华北大,地方院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清华北大,每一种类型都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如何让高职更好的发展?大学制度应该怎么建立?面对这些问题,我做了大量的访谈。曾走访了国内五、六十所高职院校,走访了境外一些大学,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港澳台在内的二十多所学校,聆听内行人的声音,将他们的智慧编辑成册,名字叫《高职的前程》和《大学的治理》。

我始终认为大学的根本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好,所以我一直在关注我们大学的本科教学应该怎么加强,是关注这个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跑到厦门大学潘懋元老先生那里请教,想听听他对于本科教学有什么想法,在他那里我看到一本书叫《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研究我觉得很有意思。然后我一边进行大学本科教学的访谈,一边关注应用型本科问题。另外,一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天津开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立大会,他们邀请我去了。会上,教育部领导把我作为顾问介绍给了与会人员,这个群里面我认识了一大批学校,一批校长、书记,有联盟学校,非联盟学校,有公办学校,有民办学校。

在我心中,我觉得推动大学的转型,尤其推动地方高校的转型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我认为“转型”这个事情涉及到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转型问题是社会、国家对大学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需要把大学发展放在社会环境下,区域环境下看。尤其地方院校更应如此。于是,我有意识的访问了一批地方院校,在访问过程中我看到,转型这件事情或者说走应用型道路这件事情很早就被很多学校,以及教育部的很多部门所关注。比如高等教育司和评估中心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上,就已经明确提出地方型、应用型这个问题了。社会在讲转型,产业在讲转型,作为高等教育的转型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讲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追求,从这种角度去看“转型”就很自然。就我所见到的学校的领导们,对走“应用型道路”是普遍认同的。

此外,产业转型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很多人把转型跟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例子,地方院校的校长书记们,可能面对的是更少的教育资源、更偏僻的地理区位、更复杂的地方关系,却也是更多的社会期待,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服务能力的增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和尊重。

目前,《大学的转型》访谈录已经付梓商务印书馆,近日可以正式出版,我希望能够为转型摇旗呐喊。

地方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

问:据了解,一开始,您是不太能接受高校“转型”这个提法的。因为“转型”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对于过去的否定。如今,您怎样看待“转型”?

答:我一直认为,当今时代,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是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事实上,“应用型”这个概念也不是最近才提出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也看到,在教育部2013年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前,很多学校已经明确提出走应用型道路并付诸行动。例如,南京工程学院一直坚持走应用型道路,早在2002年,就是当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协作组组长单位,现在还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孙玉坤院长告诉我,以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等“四个为主”当时就是新建本科高校的基本定位。又如,浙江科技学院叶高翔院长认为,浙江科技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着力于打造应用型大学,30多年来,与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密切交流,本身就是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再如,安康学院地处国家连片扶贫地区,但时任院党委书记杨涛认为,远离中心城市对人才的引进、招生、就业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这是劣势。但作为300万人口的安康市拥有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学校就确定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功能的形式开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在服务中践行大学职能,变劣势为优势。因此,走应用型道路这件事的意义不在于响应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号召,重要的是大学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主动探索大学为经济社会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就看到不同高校的情况,我将应用型转型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原来是行业学校,一直坚持应用型道路的,如重庆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二是原来没有行业背景,主动探索应用型道路的,如黄淮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对于这两类学校而言,讲转型,可能更多地是强调定型,强调坚持走应用型道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给这些学校以信心。三是2013年以后,积极响应号召,进行应用型转型的。例如,武汉东湖学院的投资方计划三年投入一个亿进行应用型转型,我在2014年9月参观学校校园时,看到他们用一个暑假时间建设起来的实习实训中心,决心之大、行动之快,令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很受鼓舞。又如,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评估专业集群建设,他们计划首先考虑围绕0-12岁年龄段的儿童成长展开专业集群建设。这种响应号召,明确学校定位,志在做出特色的学校也让我钦佩!

与此同时,各个省也在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工作。据我了解,全国已有22省市启动了改革试点,确定100多所高校作为试点学校。

随着调研工作的推进,对于“转型”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现在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期待。

第一,从背景上来讲,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都在讲转型,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包括地方本科高校在内的所有大学不可能忽略这样的背景,都要考虑“转型”的问题,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从整个国家的需求来说,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重振工业和万众创新。“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工业化基础依然薄弱。集中体现在我国的技术教育还比较薄弱,培养不出大批既能动手又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技术人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科技创新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去。我认为,所有高校都应该为满足国家需求而努力,而满足国家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应用。只不过,不同的高校满足国家需求的切入点不同。因此,所有高校都在关注应用的道路,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在此基础上,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认为,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工科的比重偏高。由于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时期,工科的比重比较高也算正常。国家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对于人才需求的趋势是服务类和社会科学的比重会加大。因此,他建议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关注文科及社会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第二,从现实情况来看,现在提出“转型”,实际上是针对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停留在口号上。名义上是走应用型道路,但在实际上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前段时间,因为参加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缘故,阅读了2009年以来进行合格评估的1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的专家评估报告,在学校定位的问题上,“地方性”、“应用型”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一线的操作工人,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科和科研的作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考虑不够,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待提高。我认为,现阶段提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转以及怎么转的问题,当然,对于政府而言,还存在着怎么支持转型的问题。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认为,这是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把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在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计划中,也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第三,现在提转型还有着特别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的。一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一直把“应用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对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在引导地方高校走应用型道路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明显成效。二是与老的本科院校相比,明确办学定位问题对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更为迫切的现实任务,这直接影响新专业的开设和布局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办学的重大问题。三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就是从高职、高专升格而来,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在应用型转型或者坚持走应用型道路上比较有利。所以,我认为,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完全正确的,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受访者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两次“转型”的问题。第一次“转型”是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比如说,从专科到本科的学校办学能力的提升;第二次“转型”是把学校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去。我认为,未来可能还要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就是随着整个国家的转型发展,高校要考虑如何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我们的学生不仅适应岗位,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所谓“转型”,不是否定一直以来的做法,而是强调面对未来,如何让高校发展得更好。

加深对于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认识

问:我们也看到,您在很多场合下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不宜把职业教育体系独立于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把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第一,在国家层面,把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放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背景下提出。我觉得没有必要非得把应用技术型高校贴上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标签。应用技术型高校重点进行职业教育,但并不仅限于职业教育。走应用型道路的形式可以多样,各个学校探索应用型转型的规模和范围也各不相同。有的学校整体转型,也有的学校在几个学院甚至在几个专业先探索应用型转型之路。同样,传统综合性大学也在进行职业教育,比如说,临床医学、法学,就是职业教育特征非常鲜明的专业。我赞成国家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衔接中高职,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做法。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专科层次的,也不是只有命名为职业教育的学校才来关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很重要。打破了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专科层次的观念,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说明职业教育是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方向。目前,有一些人认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自己学校的关系不大,甚至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升格造成了障碍。但实际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从微观上来看,核心是为了学生,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就业和深造之间多次进行选择,而不是为学校升格提供空间;从宏观上来看,是要把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更好地衔接、贯通与融合发展。

因此,我认为,不宜把职业教育体系独立于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把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国情,老百姓很看重学历;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把职业教育独立于整个教育之外,反而可能无法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职业教育有地位。

对于国家而言,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我建议,在财政支持方面,可以支持学校建设为某个行业进行技术服务的研究平台,类似于现在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这个平台上,既可以提高学校服务行业、产业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科研锻炼教师队伍和培养学生。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标准,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的融合。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为了增强韩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技术创新生力军,韩国政府将职业能力认证制度和国家技术资格制度并轨,从而消除了学历证书与技术资格之间的障碍。他们将技术等级简化分为:“技能师”(高中毕业水平)、“产业技师”(专门大学水平,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技师(大学本科毕业水平)、技术师(研究生院毕业水平)。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制度对于形成国家源源不断的技术增长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是引导社会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初见于20年前,当时对它定位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但是更重要的是由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所决定。有报道提到学生弃北大读技校的事情,我认为,接受普通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读职业教育一点也不奇怪,学生的自由意愿应当尊重。我还认为,当类似的事情不再是新闻的时候,职业教育的春天也许就真正到来了。四是将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这件事,列入到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可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特别对于这种涉及全局的教育改革,必须形成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必须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系统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

第二,在学校层面,对于走应用型道路,是有不同层次上的要求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然后立足定位,进行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更高的要求是将学校融入到国家的创新体系,融入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调发展之中,为国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强调对于岗位的适应性,而是能够有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的机会有很多,就看你能否把握住了。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立足地方,只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就能够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不仅不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包袱,而且成为地方发展的动力源,实现地方发展产业升级与高校发展的双转双赢。

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钦州学院。因为钦州学院创办航海、轮机等涉海专业和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积极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填补了广西拥有近1600公里海岸线而无涉海类专业的空白。学校成为钦州市政府承载北部湾战略的重要支撑,得到政府23亿资金的支持,在该校基础上组建北部湾大学。

又如,黄淮学院通过校地合作,主动为市里作好服务,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做足了驻马店这个地方的文章,驻马店市的电视台、报社、政府网站基地就设在学校里面。

再如,许昌市政府与许昌学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分批资助3亿多资金,实施“双百计划”等有力措施,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围绕许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专业集群,一年内与企业成立了9个协同创新中心,成立42个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全校教师申请专利221项,超过之前10年的总和。最近,河南省教育厅与许昌市人民政府又签署《共同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协议》。

在调研过程中,有学校领导表示处于观望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怕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我认为,在社会没有认可的前提下,这种担忧是有依据的。因此从学校的发展考虑,一旦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生源马上就会降下来,就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还提到了德国与美国文化的差异。德国职业教育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德国精密制造的这种传统和德国的文化,从事技能型的工作在社会上与从事别的工作是平等的。而在美国从事一个技能型的工作,在整个社会可能就没有得到足够尊重。在这方面,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比较类似,因此,不宜简单地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

其实,大多数高校领导对于“应用型”是没有分歧的,就没有必要去争论是不是职业教育,也没有必要去分辨应用技术型与应用科技型在字面上的差别。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关键在于如何去推动。用安徽省教育厅程艺厅长的话说,“用应用的方式推进应用型转型”。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重要的是行动,而不要让一些概念上的争论扰乱了我们的办学方向。不争论,就是不纠缠词语,而是应该看到其本质。“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不等待,就是不等国家和省里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只要是对社会有利、对学生有利,自己先做起来。

还有学校领导表示之所以处于观望状态,是因为在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我认为,越是在迷茫和困难的时候,自己的努力就越显得重要。一位高校的书记说得好,他用三首歌代表他们的态度。对外,高唱《东方红》;对内,齐唱《国际歌》;在行动上,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第三,在学生层面,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作为学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要按照这个人才培养的定位来走,更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作为大学,应该有更多的路径供学生选择,学生既可以从这个路径毕业,也可以从另一个路径毕业。不同路径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可以选择能发扬他长处的路径,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通道。武汉东湖学院周启红院长告诉我,他们学校虽然定位为应用型,但是学生每年毕业的情况大概是直接工作的占70%,考研究生的20%,出国的10%。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他们专门开设了考研和出国的相关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尊重学生选择方面,我认为,对于学生最大的尊重就是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专业。在宜宾学院,我了解到,一个学生有三次转专业的权利,第一次在进校以后的第一周,而且学生转学院不需要学院院长签字,直接由教育处办理登记备案。第二次在第一个学期末,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想换专业,同样不需要院长签字,登记备案就可以了。第三次是第一个学年结束。宜宾学院的这一举措,让我印象深刻。我们都说要以学生为本,但其实没有完全做到。如果这个权力敢于放开,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推动“转型”,关键在于内涵建设

问:我们了解到,许昌学院提出“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模式。这一类的例子很多。地方本科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转型”和“提质”问题并存。在转型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答:所谓内涵建设,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和贯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来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科学研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学科建设等基本问题。

就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问题,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1.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在办学定位上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

第一,学校要有总体定位。

以师范类院校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在升本前是苏州师专,升本以后,学校领导看到长三角的师范生需求基本饱和,谋求从师范到应用型的第二次转型。根据当地的产业,积极对接行业,成立五大行业学院,如光伏学院、电梯学院、汽车学院、服装学院等,目前,师范生规模降到9%。

同样是师范类院校,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看到贵州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不高以及多民族地区需要推广普通话的省情需求,非但没有压缩师范教育规模,反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立足黔南、民族、师范,体现办学特色。

又如,武汉纺织大学曾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十年后,学校领导却越来越感到,作为有着深厚纺织行业背景的省属大学,只有办出特色和水平,才能在高校林立的湖北拓展出发展空间。于是把校名又改了回来,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而且是密切对接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对于武汉纺织大学而言,它的校名反映了大学特色。

再如,重庆科技学院在经历合校、升格的迷茫后,提出真情回归行业,将办学定位确定为立足“两业两域”办应用型。“两业”是指石油行业和冶金行业,“两域“是指重庆区域和安全领域。抓住重庆建设安全保障性城市,与重庆市安监局签署联合举办重庆市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科已成为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了。

需要说明的是,各级各类大学都要强调定位,但并不是说定位越高越好。我们知道,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区域位置、类型层次、历史传承等诸多因素有关,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我在一些场合也听到人们的一些评论,认为新建本科高校是因为办学水平低才会被划为应用类型。这里需要一再强调的是,应用不代表低水平;面向职场培养人才也不是低水平;强调应用研究更不是低水平。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说过的一段话,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不同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办学水平的差异则反映服务质量的高低;办学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低层次可以达到高水平,高层次也可能低水平。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对于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把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

第二,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大学教育本质并不冲突。

在确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时,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关于通才和专才的争论。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两个前提:一是历史背景。大学最初是为精英人才培养服务的,但是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崛起,专业教育应运而生。尽管专业教育在其发展中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但大学教育专业化的趋势丝毫没有放慢脚步,而且逐渐主宰了大学教育。二是国情不同。在美国,在本科阶段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很多职业性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阶段来完成。在中国,很多人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一份稳定的、衣食无忧的工作,是老百姓最大的追求,大学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一直是我们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大学后教育尚不成熟、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必须有一部分高校主动地把自己的出口与用人单位的入口直接对接,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这应该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一个目的所在。

实际上,通才和专才教育并不冲突。正如华中科大刘献君教授所说,前者实现的是教育的价值理性,让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而后者实现的是教育的工具理性,让人成为人才。西南交通大学徐飞校长也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识与专业,或广博与专精,抑或古人眼里的“博”与“约”是辩证关系,专而不通则盲,通而不专则空。

同样的道理,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适应于职场的目标上。前不久,我的老朋友,中国职教学会的副会长俞仲文教授与我聊天,他还提到,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这些高校而言,还应该特别关注面向现实的实务教育和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的关系,这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既要培养作为操作工人的倪志福,更要注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明家倪志福。

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不仅仅要面向职场、面向一线,强调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性,因为岗位只针对现在。在技术变革的时代,还要强调面向未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孟庆国书记曾说,应该用下一代主流技术教育现在的学生,以培养未来的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让学生参与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技术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一大批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就像东莞理工学院李琳院长所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很多学校给予了充分关注,其中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彭鸿斌董事长提出对学生进行“完满教育”,培养学生的“智、仁、勇”,特别注重艺术和体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此外,西安欧亚学院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胡建波院长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重视校园环境和学习空间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把专业设置和调整作为体现应用型特征的重要抓手

无论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地方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专业都是学校办学的依托和主体。

第一,通过专业的设置体现办学定位。

以中山大学为例。中山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由国务院发布实施以后,广东需求就是国家需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广东需求作为学科、专业布局的依据。例如,我在任期间就提出,中大要高举农业大旗和海洋大旗。结合广东核电、电子等支柱性产业需求,先后成立了中法核工程学院以及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又如,东莞理工学院提出基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学科与专业布局。东莞发达的制造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科布局是以理工科为主,兼顾其他几个学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支持服务东莞的产业发展。

再如,宜宾学院近几年新专业的设立和建设,往往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有些专业设置就是通过宜宾市两会的议案、提案得以确立的。像物流管理就是在2008年两会期间提出来的,当时宜宾要建临港经济区需要物流专业。后来,宜宾市规划又确立了矿产的发展思路,采矿工程专业和安全技术专业也在此背景下相继建立起来。

第二,通过专业设置和调整体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如何在高校林立的北京有立足之地,诀窍就在于错位发展。用刘林院长的话说,清华、北大是大树的树冠,是往天上伸的,而他们做树根,就往基层扎根。比如说,结合北京作为大都市对于城市大学的需求,建立本科的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有着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城市管理者,以及引进环境资源的博士从事北京市土壤和水的修复工作。还关注健康产业和建立3D打印研究院。同时,寻找其他学校没有培养但是又有着岗位需求的专业。如信访专业、社区矫正专业、实验室管理专业等等。

又如,徐州工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贯彻“错位”的思想,在徐州市高等教育体系中与其他本科高校错位,尽量避免专业面向的重复设置。像机械工程专业,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也有相关专业,主要为煤炭资源开发服务,主攻矿山机械。而徐州工程学院的机械专业主要服务于徐州市的工程机械,侧重于道路、桥梁建设。

再如,武汉纺织大学围绕大纺织行业,提出“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专业群来对接纺织全产业链。具体来说,关掉了6个不相关专业,像教育技术学、应用物理、法学等;新建了非织造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等;然后对已有的专业进行改造,回到产业链的关系上去,比如说,工业设计主要是做纺织品设计。

第三,通过设置专业的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

一般来说,似乎有这样的规律,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到地方本科高校再到高职院校,专业的服务面向是越来越窄的。像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通常会强调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而地方本科高校强调通用专业要面向具体的行业,也就是通用专业要有方向。在课程安排上,减少专业基础课时,大大增强专业方向课时,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专业方向办成了新的专业。例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专业主要面向四个子行业:银行、证劵期货、保险和信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结合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和信托四个金融子行业的人才需求,成立四个方向班。

我认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还特别体现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专业方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不少专业并没有特别的行业指向,通过对专业方向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服务行业需求、地方需要。

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出要服务电力行业,行业指向性很明确,随着电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调整,把专业最终确定为三个方向。一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主要面向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设计,面向电网。二是输配电工程方向,跨了电气和机械两个学科。三是为了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监控方向;像车辆工程专业,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培养人才;像工业机器人,由于工业机器人在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考虑到产业需求越来越大,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学校把工业机器人作为一个方向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面进行培育。又如,武汉东湖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做服务于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

对于文科专业,同样可以体现出应用和特色。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秦和院长介绍,在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上,明确定位为“语言技能在一定行业的应用”。一是外语专业加专业知识,如经贸、管理、汽车、工业等;二是外语专业加服务面向,如教育、旅游、文秘、传媒等;三是外语专业加方向,如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更强调外语与专业的高度融合。

从调研的地方本科高校也看到,除了专业核心课,为某一个特定方向服务的课程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因此,很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更好地对接地方、对接行业,在设置目录外专业上有较大的需求,用同一个专业目录来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合适了。我也曾以教育咨询报告的形式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如果还是用现行专业目录管理的框架,要保持专业目录相对稳定,那么,应该允许各校在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专业方向,并把专业方向体现在毕业证书上。

此外,由于地方本科高校还要体现地方性,在专业设置上,有部分专业,从宏观上来讲,人才是过剩的,列为国控专业;但是从局部来看,各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同,由于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困难,像临床医学专业、会计学专业等,在全国来看,属于国控专业,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对此类人才仍有较大需求,仍是紧缺专业。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引起专业审批机构的注意。

3.把课程改革作为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很多人认为课程建设是大学管理微观层次的事,没有提高到学校战略的角度。实际上课程教学是决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提高大学办学效益和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说,大学给学生提供产品,那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产品就是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圣托马斯大学陈思齐校长就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实现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南京大学陈骏校长告诉我,下一步南大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努力把每一门课上好。

我也注意到,不同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抓手是不一样的。像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把通识课作为切入点,而应用型高校,首先关注专业课的改革。南京工程学院孙玉坤院长就总结说,学术型本科是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A型”结构,讲究厚基础。高职高专是岗位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T型”结构,注重大量专业训练。而应用型本科应该是技术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大I型”结构。南京工程学院就提出要重构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是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第一,实现课程内容的改变。

一般来说,应用型高校在制定专业课人才培养方案时,比较注重从岗位能力倒推培养方案。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仅是从某一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产业链中岗位群的共性要求和复合能力要求,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而且还要充分估计技术进步对岗位能力的未来要求,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在这方面,合肥学院提出了从以知识逻辑体系为主向技术逻辑体系为主转变。比如说,高等数学这门课,不强调高等数学基于学科角度的系统性、完善性和逻辑性,而是强调它的服务性,强调这门课程对人才培养起什么作用。学校组织数学老师先到每个系、每个专业去调研,看看每个专业到底需要数学的哪些知识?要用来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然后,再来编写教案。

第二,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前面提到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课程教学还是以知识为主,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帮助。

对此,合肥学院蔡敬民书记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像PBL、CDIO、项目驱动教学、项目伴随学习以及案例教学、团队学习,都可以是很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

例如,南京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都把项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他们专门对项目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将项目教学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课程项目,由任课老师、专业教师研究制定;二是模块项目,由模块组制定;三是工业中心训练项目,由工业中心和每一个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的具体状况提出;四是毕业项目,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来做。

第三,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教学质量的保障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由于我国部分高校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或者无法严格有效运转的现象还是存在的,需要更加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在这方面,合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学校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这里还想特别介绍一下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做法。2012年,学校明确提出试点专业要接受专业认证,然后以认证为契机,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专业认证的标准是“国际互认”的,这就意味着学校的培养标准、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要达到国际通行的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得到国际认可。张洪田院长认为,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我认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把质量建设与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国际化办学,抓住了国际化的本质。

4.科学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关于应用型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应用型高校要不要科研?

对此,所有受访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例如,浙江科技学院叶高翔院长认为,“应用型大学”不是一个学术层次,而应该是大学的一种类型,或者说是跟学术型大学既有区别又有交叉的一类大学。把学术型、应用型完全分开、泾渭分明,不是很科学。应用型大学一定要有面向实际应用的科研。又如,重庆科技学院严欣平院长说,一所本科院校如果不重视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如果不重视学术,不搞科研,就一定是一所平庸的学校。

第二,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应该立足地方,立足行业、企业开展应用研究。

对于应用型高校,应该高举应用研究的大旗,立足地方、立足行业、企业,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应用,让地方、行业和企业需要你。当然,作为学校,不可以干涉老师在从事什么研究,因为这是学术自由,但是学校的政策应该明确鼓励开展应用研究。

在科研定位方面,重庆科技学院明确提出以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为主要落脚点,以解决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同时学校并不排斥基础研究。又如,合肥学院针对合肥市巢湖污染这个严重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和德国、美国、韩国等在这一领域里合作的优势,将环境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巢湖治理和固废处理上。正是因为合肥学院的研究是为地方服务的,合肥市的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以及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和平台以及一个院士工作站才能建在合肥学院里面。不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际项目和真题真做的机会,环境工程专业也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获得了国家的硕士专业学位试点。

在科研合作方面,有的学校是与行业协会紧密合作。例如,武汉纺织大学依托行业协会,重点是瞄准纺织行业关键技术,做其他高校不能做的事。像纺织机械,虽然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实力很强,但是它不做纺织机械。尚钢书记认为,只要学校始终瞄准技术前沿和纺织行业的结合,就一定能够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首先全校围绕纺织行业协会提出的纺织行业的50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然后再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结果,武汉纺织大学近年来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若干个国家级的二等奖。也有的学校是与龙头企业合作。例如,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工集团共建“大型工程装备检测与控制”实验室和“徐州市工程车辆外观及功能设计研究中心”,在“大型工程装备运行状态的检测与故障诊断”、“大型工程装备系统控制及其智能化”和“大型工程装备制造、装配、运行的系统描述、建模与分析”等三个领域,合作开展了几十项科研,获得包括“江苏机械工业协会科技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和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第三,应用型高校科研的本质在于以问题为导向。

很多人对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存在误解,认为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实际上,不是说应用型高校只能做低层次的研究,不能做高水平的研究。我认为,只要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为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撑,不管是横向课题还是纵向课题,不管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应该得到支持。

例如,许昌学院提出要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坚持校企协同创新,在结合实际的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多下功夫,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陈建国院长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是对立的,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无疑应该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但也提出要为基础研究开一扇门、保留一扇窗。据我了解,许昌学院的基础研究也开展得很好,像纳米研究、机器手臂转轴研究等,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又如,重庆科技学院积极参与的中海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研发过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参与了海洋深水表层动态压井钻井技术、水下井口稳定性分析技术两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这就说明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同样可以高大上。

5.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应用型高校的师资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教师来自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缺少实践能力。对此,南京工程学院孙玉坤院长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不懂工程怎么能培养出工程师?现在提高校转型,如果教师不转型,学校转型就是空话。因此,学校提出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要求教师能力转型,通过可以下企业、参加横向课题等方面提高实践能力。此外,还推行系列化项目,用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师角色的改变。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这两方面的工作。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是强调能力,能力重于经历。因此,我也赞同受访高校很多老师的经验,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途径。

在这方面,成都大学提出了“产业融合性地方服务模式”,围绕成都市政府整体发展战略,成立了若干校内的研究中心,像在旅游学院成立了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在生物产业学院,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以及在教育教师服务平台上,和市教育局成立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等。通过校内的这些研究中心促进人才培养和地方融合。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政策,有什么样的政策,就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要建立起“双师”队伍,关键在于建立起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安徽省教育厅程艺厅长对我说,对于原有的评价体系,比较难改变,他们的做法是加了很多“或”。就是在原来的评价体系上,加了很多等同的指标。比如说,原来要求的多少论文,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评价指标:或多少专利、或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是省级层面的。在学校层面也要出台一些政策,使“双师”队伍得到发展。例如,除了人才培养成果之外,还可以将技术研发成果或技术服务成果作为评价“双师”的指标。

6.在转型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科建设

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说法,叫强化专业,淡化学科。有的学校领导曾向我提问,是否意味着学科建设重要性降低了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强化专业,淡化学科,特别指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培养的学生对职场的适应性,而不强调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同时,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教师,他们是学科的专家。学科水平高低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我想,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教师的归属。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但支撑专业群的是学科群。所谓学科群,我的理解,就是强调学科要有合理的结构,有交叉,有融合,强调应用方向上的贯通与集成,应用基础上的复合与创新。说到学科,还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学科边界日趋模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知识创新、学科生长的重要趋势。

实际上,学科和专业也是不可分的。徐州工程学院韩宝平院长就提出了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他认为,一个学科可以深化、整合几个专业的资源,发挥引领提升作用,同时,几个相近专业也可以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发挥集聚效应,支撑学科的发展。

此外,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提问,专科和本科的区别在哪里?受重庆科技学院严欣平院长启发,我认真研究了《高等教育法》,可以看到,学科是本科区别于专科的重要特征。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样要重视学科建设。学校为社会和产业行业服务的基础就是学科的水平。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主校区由泰安迁到青岛。在泰安主要是大地测绘,在青岛大力发展海洋测绘,迁移前提是高水平的测绘学科。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引发高教领域变革

问:有人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场悄然发生的变革,也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综合改革工程。您认为,它将引发高教领域的怎样一场变革?

答:我认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其实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整个国家转型的背景下,所有高校都应该关注应用的问题,努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各类学校定位明确、各有侧重,同时又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现创新价值,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不仅要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源,成为培养和储备经济转型升级中千千万万技术大军的摇篮。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成为行业或者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从这个层面说,应用型转型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二个层面是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价值导向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让他们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同时让我们的学校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能力。从这个层面说,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核心价值的重构;

第三个层面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按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科技)大学,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这需高校设置、评估、拨款等配套改革,触及学校治理结构和教育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层面说,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

可以说,这场应运而生的教育变革方兴未艾,渐有燎原之势;这场变革,正走向制度的深水区,仍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战略,并在不断创造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