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广工 >> 纸媒汇

南方都市报: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谈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应深度融合产业 培养“顶天立地”人才

字体: 2019年07月14日 浏览量: 编辑:朱小翠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9年07月14日 A04、05版

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5年3月至2008年5月在广东工业大学工作。

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任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2010年9月起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7年5月起任现职。2017年5月当选中共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建功大湾区”,是党委书记、校长陈新在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主题。他寄语毕业生,建功湾区,要坚定理想,要勇于创新,要勤于奋斗。“同学们作为年青一代学士、硕士、博士,是新时代创新的中坚力量,应该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抢占创新的制高点。”

7月5日,广东省出台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适逢招生录取季,南都记者专访了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作为一所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学校,去年刚过完60岁生日的广工正迎来它的下一个甲子。

“创新是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创新。”谈及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陈新直言,学校对标湾区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结合优势学科,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共建创新平台、新型研究生培养基地等,期待乘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快车,实现学校更大发展。

“当前,对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陈新表示,契合湾区建设对高素质工科人才需求,学校设立产业技术研究开发院,统筹协调10个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同时,正在筹建广东工业大学跨界学院,助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未来还将与港澳高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研究院,创新粤港澳高校学生联合培养模式。

谈招生

扩招400人,数学类为扩招大类

南都:现在正是招生录取季,还是先请你介绍广工今年招生的新变化。

陈新: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招生总计划9500人,比去年增加400人;其中,省内计划8324(约占90%)。

从变化上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全校本科招生专业(含大类)53个,其中10个是按专业大类招生(数学类为新增招生大类),这10个专业大类覆盖了33个原本科专业方向,其余43个仍按专业招生。

生物医药学院启动招生,招生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本科国际班生源省份(市)增加至5个:广东、湖南、海南、福建、重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首次兼收文科类考生。

谈湾区机遇

共建新型科研平台

与研究生培养基地

南都:近日,广东出台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你怎么看待高校面临的这一机遇?

陈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广东将会吸引和汇聚更多优秀的人才和学生,政府与产业更多的资源也将投入进来,这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都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学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注入了强大动能。

而广工只有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做好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参与者与建设者,才能早日建成高水平大学。

南都:具体看,在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中,在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面,高校会有哪些空间?

陈新:高校应主动担当,科学谋篇布局。比如广工依托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系列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佛山广工大装备创新院、东莞华南工业设计创新院、广州国家IC基地等,总结经验,强化优势,加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支撑作用,瞄准国际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不断深化与高水平高校、产业界领头企业等的合作,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科技攻关,显著提升学校已有的若干平台的研究水平与服务能力。努力在若干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现新突破。

此外,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谋划。比如,可以围绕IC芯片设计与电子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湾区急需的学科专业,依托相关合作平台,依托粤港澳高校联盟,组建专业联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联动港澳科技、产业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共建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新型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

学校已经与港澳及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学生交换和学分互认,建设跨校联合课程和交叉课程,共享教师教学资源,拓宽协同育人路径,为大湾区培养有国际视野、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谈人才培养

产业升级需要创新型应用人才

南都:在人才培养上,你觉得当前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最紧迫的吗?

陈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窗口”,这些都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大湾区对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深度服务产业发展的工科毕业生和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南都:高校在培养产业领军人才上,你有何建议?

陈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维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多专业融合、跨专业互动、创业引导、全程项目驱动等多种创新创业培养方案;通过与政府、产业、港澳多方协同,搭建了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和实践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我们的多专业融合培养的新工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学校创建了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印制电子电路(PCB)创新学院、集成电路(IC)班和科技金融创新班等多类跨界培养模式。

以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为例,学生每年在数学、控制、机械、计算机、工业设计等多专业新生中选拔,报名火爆。已招生四届,在读学生217人。2019年首届毕业生共60人已经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学习。

目前,学校正计划建设广东工业大学跨界学院,将机器人联合学院、PCB学院、IC班等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试点统一纳入跨界学院管理,突出多专业融合培养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跨界学院将整合、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扩大国际合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勇创新、善沟通、复合型的行业未来领军型人才。

谈产学研协同

高效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成果转化

南都:《纲要》中涉及很多关于创新方面的布局和要求,广工在产学研方面一直做得不错,你能分享下经验吗?

陈新:创新是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创新。目前,广工与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共83个,主动服务、支撑、引领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发展。

高校应该坚持推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大需求。比如,广工就建设了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层次科研平台;围绕精密电子制造技术、激光与增材制造技术、新一代通信与网络等广东新兴战略领域,主动承担了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攻关一批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当然,高校也应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在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广工将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和效益,探索与港澳地区高校开展战略科研合作,动员相关学科大胆探索建设各类“粤港澳创新合作平台”;探索突破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完善产业技术研究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有效对接、落地转化。

2018年底,学校设立了产业技术研究开发院,统筹协调学校分布在各地市的10个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实现更加高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不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谈国际化办学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研究院

南都: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需要依托国际化办学。高校在合作办学方面,你怎么看?

陈新:高校可以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契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引智力度,强化与世界顶尖学术机构的链接互动,拓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遴选若干有一定合作基础的世界顶尖高校作为战略合作对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广工正着力推进以下几项工作。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与港澳高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研究院,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各创新创业平台等资源,加强粤港澳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和成果分享转化,创新粤港澳高校学生联合培养模式,促进粤港澳地区学生文化交流。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尝试境外合作办学模式,为巴方培养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荐优秀师生到中巴双方“一带一路”参与机构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著名高校学习交流和交换。

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升中印合作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合作水平。推进和完善“2+2”本科国际班项目。与一批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开展2+2等课程衔接互认项目合作,构建国际课程衔接互认网络。

记·者·观·察

总喜欢 往一线跑的校长

“前不久,国家信息通讯重点研发计划高校立项数,广东工业大学位居全国第八。有评论说:前十高校中,出现了一匹黑马,那就是广东工业大学。”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陈新把这一好消息分享给毕业生。

1995年,陈新任教广东工业大学;2010年,被任为广工校长。2017年5月起任广工党委书记、校长。熟悉陈新的人都知道,他总是不断有创新想法,很有激情。且一有时间,就喜欢往一线企业跑,寻找市场技术痛点、发现企业技术需求。

忙于学校事务之外,陈新更喜欢去实验室做自己的研究。2016年,陈新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发明的系列专利,以500万元许可转让,成为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首批审议通过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在全国具有先行先试意义。

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他传递给师生的高频词。

在广工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陈新反复叮嘱毕业生,“在这个创新潮涌的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把创新之魂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把创新汗水挥洒在南粤大地上,相信自己,你们一定可以。这就是我今天最想对你们说的话。”

陈新认为,面向科技变革前沿是“顶天”,对准产业需求是“立地”,“顶天立地”服务引领广东产业需求是广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广工累计派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特派员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二。师生高度重视服务广东创新发展、实践创新创业,也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广工现象”。

在陈新的理念里,广工始终坚持开门办学,避免“闭门造车”,也就是“接地气”——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强调产学研融合。广工已在广州、佛山、东莞、河源等地落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曾任佛山市委书记的刘悦伦就点赞过佛山南海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广工大研究院是最接地气的研究院”。

陈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实现源头创新的科学家很重要,但永远是少数人。大学的绝大多数人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所以广工大每年培养的学生一定是要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广东创新的热土上发挥作用”。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陈新也如是说,“高水平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一定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把创新成果转化在南粤大地上。”

校长说

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学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注入了强大动能。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统筹:南都记者 贺蓓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通讯员 黄华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网址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9-07/14/content_25542.htm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