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网上校史馆 >> 人物春秋

黎祚坚:南华寺春秋

字体: 2014年07月09日 浏览量: 作者:黄馨馨 编辑:詹勇 来源:校报198期4版

 

 

  南华寺十载、原址复学、广工大合校,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岁月,黎祚坚教授见证了老一代工大人奋斗的青春、梦想与激情,也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华寺的十年修行,至今令人难忘。忆往昔峥嵘岁月,工大精神源远流长,令后人敬仰,策晚生向上。

 

助教一当十九年

 

  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工业亟待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留学苏联也成为当时的一种学习潮流。1954年正在高中就读的黎祚坚,在学校的推荐下,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去苏联深造的机会,但由于外祖父是地主,出身受影响,留苏的美好愿望就此落空了。命运总是眷顾勤奋且有准备的人,黎祚坚的求学之路并未中断,1955年在高中学校的推荐下,黎祚坚选择学习特种工业并通过全国统考被中南矿冶学院材料系(即中南工业大学)录取。据黎教授回忆,“当我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高中学校的校长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拿录取通知书给他们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特种工业,也不明白材料系究竟学什么。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当时是五年制的)以后,我发现其实当时读的有色金属专业主要是搞军工,用于飞机、武器制造。”

  1960年本科毕业,黎祚坚被选中留校任教,次年参加全国统考,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考取研究生的年轻教师之一。1963年研究生毕业以后,黎祚坚继续留校任教,直到1973年,他被选派到广东矿冶学院任教,从此便开始了他不平凡的教书育人生涯。“从1960年中南矿冶学院开始,到1973年调到广东矿冶学院,一直到1979年,我都是助教,工资一直没变,当时工资是61.5元,我一直领了19年。后来合校以后,我在7年间连升6级,由助教到讲师,由讲师到副教授,由副教授到正教授,由硕导到博导,7年时间,我的科研成果陆续获得广州市、广东省和国家的科技成果奖,工资也随之增长,与最初相比涨了400倍。

 

“黎大使”的使命

  黎祚坚有一个绰号叫“黎大使”,在他大学时有一部电影《印度大使》,同学们说他像主人公,就赠了他这个雅号,后来在矿冶学院和工学院工作,来往粤湘两地,延聘师资、招揽人才,成为名符其实的“黎大使”。学校门口的保安不知道黎祚坚,但却知道“黎大使”。1981年原址复办工学院,1982年,冶金系的其他专业停办,只保留材料专业,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之所以停办其他专业,一方面因为国家的形势发生变化,材料工程是当时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兴重要领域,美国的发展水平很先进,国内有名的工科院校纷纷转型,设立材料专业;另一方面是为原址复办广东工学院做准备,要建设有工科特色的重点学科。于是,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师努力搞科研,编教材,毕业生也很受社会欢迎。1987年,广东召开全省重点学科研讨会,明确提出要搞重点学科,还要有科研成果。张承恺、黎樵燊、黎祚坚等老师成为当时的科研先锋,用心钻研的科研成果陆续获得市、省、国家级奖项。其中,黎教授的“电冰箱铝蒸发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广东工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级科研奖项。在他们的带领下,学院的科研氛围浓厚,成果不断。1987年,材料学获省重点学科,学位委员会认为重点学科最好也要有能力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但是工学院当时的条件有限,无力培养硕博生。于是在高教局的建议下,广工和华工联合培养硕博生,当时是华工招生,广工培养,最后华工盖章。1990年,黎祚坚当选系主任,为了促进专业的发展,充实教师队伍,他回到母校中南工业大学选取一批优秀的硕士生,经过博士培养以后,留校任教。随着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材料学科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1996年材料学获硕士点,2000年材料学获博士点,为广工大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晨钟一鸣十载韶华

 

  谈及南华寺的生活,黎教授直言当时条件艰苦,但苦中有乐。那时的冶金系有应用材料、有色冶金、稀有金属冶金以及钢铁冶金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一个班,每个班大概30人,共120多人。教学的地点就是南华寺的斋堂,每天斋堂里都围坐着上课的师生,实习、实验就要到附近的工厂去做。当时住宿条件也比较苦,老师住的是泥砌的宿舍,学生一般是6到8人一间宿舍,使用的是公共卫生间,有些家属住在和尚庙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打消师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他们更加珍惜能够学习的每一个机会。黎老告诉我们:“当时学校学习风气很好,很多同学都是经历了文革以后来学习的,都深明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都很认真,每天都能保质保量上晚修,有的同学尽管在宿舍,但也学习到很晚。”

  “在中南矿冶学院的时候,学风很好,同学们个个都喜欢搞科研。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我在南华寺任教的时候,寒暑假基本上都是用来搞科研。很多老师利用寒暑假备课、编教材、搞研究。在和尚庙里更能静心做学术修行呀。”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大部分的教材亟待新编,无论是通用教材和辅助教材都要教师亲力亲为。当时的系主任黎樵燊教授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攻关外文参考书,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黎教授编写的教材《金属强度理论》就是在参透外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合修改创新,成为一本高水平的理论性教材,其中对“位错理论”的研究在当时是国内首创,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与赞赏。有一次,黎祚坚受邀到当时中国最大的黄河冶炼厂作报告,将教材中的一章浓缩为讲稿,400多人的会场,无人讲话,无人退场,报告结束后,厂家技术人员听闻已出教材,赶忙去书店订购。

 

南华寺“百鸟宴”

 

  提起南华寺印象最深的事情,黎老哈哈大笑,“校友聚会的时候,学生跟我说,黎老师,当年‘百鸟宴’的味道真好啊!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那一年中秋节的晚上,我去学生宿舍看望他们,他们正在举行丰盛的‘百鸟宴’,有一脸盆‘腊鸟’、一大盆田螺、小鱼、还有芋头。南华寺附近都是树林,麻雀很多,学生晚上用手电筒一照,它就不动了,再用气枪打鸟,鸟打回来后,就给它脱毛、晾晒,做成‘腊鸟’。夏天学生在河里捉鱼,也可以做成‘腊鱼’,河里的田螺也多,有时一晚上就可以捉一桶。在艰苦的环境下,学生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乐趣多多啊!”

  “记得有一年春节,没得放假,留下来拔草修路,吃忆苦餐,就是吃青菜。南华寺的生活虽苦,但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很怀旧,很不舍,因为那时候师生同甘共苦都在一起,感情很深。”回忆起那段时光,黎老满脸自豪。“那时候韶关很穷,根本买不到猪肉,每人每月一斤猪肉的标准都实现不了,当时膳食科的科长就想办法,找人到湖南去买肉,没有猪肉,就买狗肉。因为路远,就要打电报,一个字要三分钱,为了省钱,就省略了标点,电报上就写‘陈振彪狗38’,当时我们都看不懂,研究了老半天,最后才弄懂。买回来之后,经开会讨论决定把狗交给各单位处理,就贴一个公告,上面写着‘决定把狗分至各单位集体自杀’,闹出这么一个笑话来了!”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是当时的学风、教风都很严谨,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师的备课本每年都要更新充实。“我这里还保存着几本当时的教案和备课本,还有学生的作业和毕业设计,全部都是手写的,都是认认真真的。”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