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广工新闻

彰显产业深度融合特色 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广东工业大学高层次工程教育奋进之路

字体: 2020年01月03日 浏览量: 编辑:朱小翠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广东工业大学进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期。学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15年学校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机械、控制、材料、化工、设计等与广东产业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广东工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改革方案》、《广东工业大学“高水平大学提升计划”整体建设方案》。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学校乘势而上、精准发力,主要办学指标不断取得新突破,整体办学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至7个,首次进入了泰晤士高等教育(国内排名43-70位)、USNEWS(工科国内排名53位)、软科等世界大学排行榜,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与认同。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学科建设(以“冲一流”学科为引领,带动其它学科发展)。学校围绕“建设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战略研讨,广泛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梗阻,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创新平台“造血”功能不断强大,高端人才引进速度明显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断凸显,主要办学指标不断取得新突破,办学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了“一体、双责、三延伸”的创新机制,搭建具有“造血”功能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一体”是指学科/服务/育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就业的“三位一体”;“双责”是指对地方/学校、对平台/学科发展、对研究项目/学生培养的“双向负责”;“三延伸”是指“向上延伸”集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向下延伸”深入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需求、“向内延伸”整合多学科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与地方政府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分布图

近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搭建了10余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获得地方政府约10多亿元启动资金,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多亿元,孵化企业500余家,服务

企业超过5000多家。围绕工业4.0、物联网、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引领和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比如: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瞄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围绕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装备等智能制造领域,在鼓励学校大批教授团队参与共建的同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230余名,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02家,其中20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核心产品/装备2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超400件,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10亿元,带动新增产值50亿元。

学校发挥学科特色,做强学科“筋骨”,进行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企业服务,建立了“点+线+面+体”产业链服务体系。与全省21个地市、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一大批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服务广东企业超过5000家,派出8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企业一线。

2016年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参观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期间,莅临广工大佛山研究院“工匠创客汇”展区

学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创客空间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省级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国际创客空间1家,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的“工匠创客汇”作为广东省众创空间的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创新成果获中央领导关注。2015、2017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创新奖; 2018年《广州日报》发布“在穗主要高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排名,我校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2015年4月1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

莅临广工大佛山研究院就创新驱动发展作专题调研

二、探索“四靠”引才模式,集聚高层次人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引才育英”体制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特色之路。提出了“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四靠”新理念,利用广东产业转型的市场拉动力,为人才提供实现“学术与市场”双向价值,成功打造了“科研实验室→孵化培育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市场与社会”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通道,形成学校与平台联合的高层次人才集聚新模式。

  1.创新引进模式,广纳英才。学校制订和实施了“百人计划”政策,采取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结合、个人引进或团队引进结合、学校独立引进与企业/平台联合引进结合等。推动人才共享机制建设,与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园区等共享高端人才团队,让高端人才在实现其学术价值同时,也实现其市场价值。

2.“一人一策”,跟进服务。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负责引进专家的联络与服务工作;各二级学院党委设立人才工作专员跟进服务。

3.出台系列人才引育计划。学校启动了“百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和“优秀博士后计划”的系列人才工程,形成了人才阶梯式纵向梯队体系,着力推动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

4.引育同酬,激励创新。学校打通了各个人才计划之间以及人才计划内部的各个层次之间的晋升渠道。现有教师和引进的各类人才,取得相同的创新成果,获得对应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待遇,实现了引育同酬。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91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10个,其中“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较高水平大学建设前增长14倍之多。

三、 激发科研队伍活力,促进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

学校瞄准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以“冲一流学科”为引领,带动其它学科整体水平提升,提升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能力,实现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坚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出台了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团队为单元的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瞄准广东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突出成果产业化,在服务产业中提升学科水平。

1.实施科研能力倍增计划,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重视基础研究,将国家基金列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2.实施科技成果奖励倍增计划。设立“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基金”,支持力度倍增。修订《科研奖励实施办法》,实施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倍增。

3.大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设立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制定成果转化办法,扩大专利发明人收益;承建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成为省内最早全方位布局学校军民融合工作的高校。

学校2019年首次获得“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到校科研经费稳定在8亿元以上,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前的2.5倍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全国排名第59名,较高水平大学建设前排名提升了133位。SCI收录论文1531篇,较高水平大学建设前增长了3倍。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618件,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前的3倍,学校被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评为“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创新主体”。

 四、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校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强化“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敢担当”一条改革主线,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渠道挖掘校内外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多专业融合培养、多维度评价等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科技拓路人、行业带头人、产业领军人。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开设“创新实验班”,依托科技龙头企业开设“校企联合班”,依托协同平台(孵化基地)开设“创新创业班”;如与东莞松山湖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办了的“粤港机器人学院”;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开办“科技金融创新班”,致力于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立创客学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搭建平台。

学校成为广东唯一获得“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高校。2015年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15年、2017年均获2项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总分名列全国高校前列。自2013年起,学校连续四届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优胜杯”;自2012年起,学校连续四次获得“创青春”大赛金奖。2018年“面向产业需求、多维协同的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9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圆满落幕,我校团体成绩位列全国第17名,自2013年起连续四届捧得“优胜杯”,获奖作品涵盖了机械、控制、信息、能源、化工等多个学科领域

   

    广东工业大学坚守为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不断增强服务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正确方向和改革定力。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年暑期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校领导与中层干部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凝聚共识、集结队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深化综合治理体系改革;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梳理各方面的改革发展举措,实现学校治理制度化,让“人管人”变为“制度管人”,强化责任落实。

二是高定位引育人才、多元化评价人才。学校2011年启动“百人计划”,2013年启动“青年百人计划”,以高定位引进、多元化评价,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在引进人才中,约70%到岗人员来自海外,且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世界知名大企业担当重要职务。同时强化自主培养,全面实施“培英育才”计划,实行引育同酬。

三是发挥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优势,搭建具有“造血”功能的协同创新平台。

学校把新型研发机构建在佛山、东莞、广州、河源等最前沿的市场阵地上,坚持“开门办学”,避免“闭门造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学校科研团队,带领学生开展与产业联系密切的课题研究和创业实践,形成了人才、项目、技术、成果、资金、市场等各类要素的聚集,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网址链接:http://meng.tsinghua.edu.cn/xxfb/xwdt/5669.htm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