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工业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产业精英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广工供图 |
“有赖学校的创新培养模式,让我们掌握先进知识技能、对接社会产业需求,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林梓聪是广东工业大学(下称“广工”)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他和同学们被多家前沿产业的知名公司看中,早早被 “预订”。
近年来,广工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产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特色也越发鲜明。
“广工的大学精神有融入产业的强势基因,广东先进制造业里藏着一个强大广工。”近日,广工校长邱学青说,该校剑指“与产业融合最好高校”的目标,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广工模式”。
产教融合▶▷
培育跨界一流创新人才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上,广工有13个学科上榜,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跻身世界百强,取得全国高校第61名、地方高校第4名的好成绩。
学科发展带动专业提升,促进人才培养。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广工有12个王牌专业入选。同时还有15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或评估,现有数量居全省首位。
“广工抓住新工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邱学青说,现在广工依托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智能检测与制造物联”重点实验室等,正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方面大胆实践,与地方政府、产业界共建11个“造血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
利用平台,成立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印制电子电路联合学院、集成电路联合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及特色班。
这一创新做法形成“一体双责三延伸”的创新机制。“一体”就是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双责”是各类平台要对地方与学校、研发与育人实行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
省内唯一摘得7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
“我们正以创新创业实际行动,担起‘一带一路’建设的青年责任!”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广工2016级哈萨克族学生哈尼亚提凭借《“一带一路”未来教室》项目摘得银牌。
早在2017年,哈尼亚提就与合伙人创办广州图勒帕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他们集合大湾区产业链优势,利用AR、VR、投影仪大屏互动等技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科技产品定制化服务。
在广工,创新创业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许多像哈尼亚提一样的学子,心中播下创新种子并茁壮成长。
广工“大手笔”建设2万多平方米的学生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有100多个学生创新团队入驻。每年还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0余项,参与学生达6000余人;近三年共孵化创新创业项目400余个,学生注册企业65家,毕业生自主创业439人,累计带动2000余人就业和创业。
广工还是广东唯一囊括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7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荣誉称号的高校。“面向产业需求、多维协同的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师引领▶▷
高层次人才都给本科生上课
“不跳出固有思维,就无法实现创新。”这是我国物联网通信、控制、信号处理领域知名科学家、广工教授谢胜利对学生最常说的话。
治学近40年,谢胜利不断探索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以实践项目为带动,培养2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不乏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获得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今年疫情期间,了解到医生身穿防护服无法使用传统听诊器,对病人心肺听诊存在较大困难,谢胜利带领学生加班加点研制出的“智能数字听诊器”大量运用在抗疫一线,使得医生在线或离线就能对病人远程听诊,筑起医护隔离墙。
近年来,广工创新建立“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的“四靠”人才引育理念机制,实现院士团队零的突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突破100人次,较2015年增长了183%。
人才聚集如何引领学生成长?广工明确规定,高层次人才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言传身教,点燃学生成长成才梦想。
现在,广工毕业生以“听话、出活”“好用、实用、耐用”“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道德素质好”赢得社会良好口碑。“未来,学校将围绕跻身国内高校综合实力50强的目标奋进,进一步推动大师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创业水平。”邱学青说。
对话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
“四轮驱动”推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成功属于实干者!”7月毕业季,广工校长邱学青为毕业生录制视频,勉励他们发扬“广工精神”勇敢追梦。广工人才培养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一流人才?近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邱学青做了深入解读。
南方日报:广工发展与产业融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有什么亮点?
邱学青:我们常说“广东需要广工,广工离不开广东”,广工与广东的紧密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也包括人才培养。多年来,广工响应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浓厚氛围。广工是招收广东省内本科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93%的毕业生扎根广东创新热土发展。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凝练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广工模式”。
南方日报:人才培养“广工模式”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邱学青:为明确“广工模式”,学校制定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方案及具体细则,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突出德育实效,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并从每一处细节去影响学生,好的学风校风能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增强正能量,让学生成长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实干型人才。
提升智育水平,广工希望学生博学慎思,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培养,挖掘他们的潜力特长,并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强化体育锻炼,广工要进一步严格要求体育素质培养,让学生强健体魄,更通过锻炼内化形成体育精神,培养意志力和合作精神。
增强美育熏陶,我们加强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此同时,针对文科加强“工科通识教育”,让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升对前沿知识的敏锐度,培养他们主动捕捉跨学科交叉点的能力。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意识,积极投身公益,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
南方日报:如何推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邱学青:广工将以“四轮驱动”,从观念、机制、平台和氛围着手,推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未来全校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进一步拓宽办学视野、因材施教,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
同时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改革;持续建设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广工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氛围上,要把人才培养的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数读广工
●首次进入THE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大陆高校第42位
●USNews2020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世界第268位、国内第45位
●首次跻身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百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9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居第36位,在地方本科院校榜单中位列全国第4位、广东省第1位
●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位居1.7‰
●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3项国家科技奖二等奖
●各平台引进和孵化科技类企业545家,研发核心产品929项,授权专利568件,服务企业6000余家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通讯员 黄学茭 黄华利 卢迪
网址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7/17/content_7894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