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九曲十八弯,视障人士怎么走?”“车阻设置得太密了,连轮椅也不能通过,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7月20日上午,在广州荔湾区南源街环翠园居委会,一群老街坊在大学生调研团队的引导下,热烈讨论无障碍设施的常见问题。
据悉,此次活动是由广州市老龄办指导、广州老年学会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无障碍环境研究团队合作主办、荔湾区思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助力无障碍环境改造调研培训”,旨在通过培训无障碍环境社区志愿者,共同“助力无障碍环境改造,共筑老年友好型城市”。
从50多个公园提取正反例
来自广工的大三学生吴丽娜在授课
“我们在调研中曾遇到长者对无障碍厕所的使用感到犯难,例如厕所空间非常窄,坐上去时,脚只能悬空。清洁人员演示,这个坐便器只能侧着身坐。还有一些厕所洗手台单纯为了迎合环境建造,无容膝空间,不便轮椅者使用。”“类似的无障碍厕所,我也见过。”“应该设置高低位洗手台才对。”看着学生团队出示的错误案例,老街坊们深有同感,纷纷就切身经历讨论起来。
当天的培训活动吸引了老年居民等近30人参与。去年,由6名广东工业大学大三学生组成的无障碍环境研究团队,在萧嘉欣、刘芷含老师共同指导下,发起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园绿地无障碍环境研究”,他们走访了广州50多个公园绿地广场和社区,发掘长者出行痛点,调研无障碍设施的不足。
“所有人都会变老,所有人都需要无障碍设施。”萧嘉欣老师说。此次,他们与广州老年学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组建观察实践团,精心准备了深入浅出的培训课程,从实地调研的50余所公园中提取了多个典型的“正反案例”,为老年人科普无障碍知识。
出行问题受关注 金睛火眼来“找茬”
街坊陆华廷在课堂上发表对无障碍培训的感想
通道、出入口、台阶等与出行息息相关的无障碍设施也是老街坊们特别关心的。例如一段超过6级的楼梯,台阶边缘锋利,台阶一旁就是斜坡,但坡道和楼梯间没有扶手。“没有扶手的楼梯就像杀手。”街坊吴敏忠说道。而正确的做法是出入口台阶在三级以上,就应设置扶手且在楼梯起始处、踏步立面与顶面应设置颜色提示,避免踩空。
“左图中,楼梯、无障碍厕所、通道等设施都没有按照无障碍标准设计,而右图则是标准的设计,你能找出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吗?”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街坊们还参与了“一起找茬”的模拟实践环节。
“左图的楼梯口没有盲道,右图的楼梯口设置了提示盲道和行进盲道!”“正确!”听到街坊们的秒答,团队成员点赞并讲解道,行进盲道在起点、终点、转弯处及其他有需要处应设提示盲道,且提示盲道的宽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
经过一上午“干货满满”的分享交流,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街坊纷纷主动请缨,表示将作为志愿者参与团队项目的实地调研,既当“问题发现者”,也当“解决协调者”,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
老人报记者 何茵琪
老人报编辑 何茵琪
网址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623285&site4=&columnID=723#/detail/1623285?site4&columnID=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