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11月8日电(记者李永杰)11月5—7日,以“新发展格局与新型全球化”为主题的“2021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举行。
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认为,虽然当前全球化进程暂时遇到了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已经出现了逆转。在他看来,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类活动能力,进而使生产和商品交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分工,使各个国家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已成为带动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未来中国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战略,发挥引领作用。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李平表示,过去数十年的对外开放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前提,未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双循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表示,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互动互促关系,增强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对接合作的有机联系。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院长霍伟东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经济全球化新动力有着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一带一路”是各国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的合作机制,为解决全球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克服全球治理“碎片化”现象、推动世界经济与全球化新时代同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和有效路径。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蔡春林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应当从完善区域顶层设计入手,注重粤港澳与“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大力促进产业精益数字化;注重人才流向,精准把握各项经济活动定位,充分发挥更高质量对外贸易的实力。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林乐芬建议,我国政府要与沿线国家积极建立合作交流对话机制,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管理能力水平,协助东道国改善营商环境状况。
论坛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工业大学主办。
网址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111/t20211110_53733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