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陈慧玮 周新林
实习生 洪佳恂
图 学校供图
1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调研项目交流会暨粤港澳大湾区遗产保育创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香港都会大学同步举行。广工党委常委、副校级干部张学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教授级高工吕传廷,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麦劲生,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邝志良等出席交流会。来自广工、港都大、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学校的近6000名师生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
![](/__local/1/3B/05/12EF0448E8E1B6B8084AA5343CB_93EC7153_13ECE.2?e=.2)
穗港会场-连线直播张学理对活动提出了三点希望:“赓续红色血脉,发扬‘时代楷模’在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中展现出来的敢于挑战、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广工师生主动作为、奋力拼搏,加速推动学校建成‘双一流’高校、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广大学子在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深度合作交融中,厚植家国情怀,让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与奉献中绽放绚丽光彩。”
![](/__local/4/A1/D6/BCB71381FC0EA98040711A6209E_B27AFB26_B8EA.2?e=.2)
广工党委常委、副校级干部张学理致辞麦劲生指出:“大湾区‘非遗’之间的联系从来都是一体的、紧密的,近年来粤港澳地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虽然暂时受疫情影响,但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前景仍是值得期待的。”
调研成果交流会环节中,港都大2020级学生向君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研究了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中的社区参与。广工2020级研究生宋天昊及2018级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五位同学以广钢为例研究分析工业遗产活化的价值内涵及公众的认知。广工2019级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生严梓忻、谢安莉分享了对粤剧传承的青年友好化探索,展示出对粤剧在大湾区跨龄代、跨地域传承的思考。
![](/__local/2/BE/C1/B033A204A5FFDF157DE8B93E9BD_915C116D_126EC.2?e=.2)
成果交流环节汇报在粤港澳大湾区遗产保育创新论坛环节,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港都大校友、绿恒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宇德以业界专家的视角分享了“发挥渔民文化特色”“发展渔业及其合作培训”“珍珠业的传统与创新”三个创新保育渔民文化的案例。粤海置地文化运营总监徐轶婧女士以深圳金威啤酒厂为例,阐述即地制造的概念,指出文化产业培育与价值重生对工业遗产传承发展极为重要。
![](/__local/1/70/92/07D35A2FA9677B68153C121F420_336051FB_E72D.2?e=.2)
创新论坛演讲嘉宾参与论坛讨论的嘉宾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为例,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数码孪生等议题,从跨学科视角展开精彩对谈,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创新提供灵感。
据介绍,该交流项目致力于将分布于广东省内的43条文化游径与香港、澳门的文化元素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同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格局。两校的项目团队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采取“线下各自调研、线上共同交流”的工作模式,开展了教学研讨、课堂协作、实地调研等丰富的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加深穗港学界、业界对大湾区人文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推进人文湾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网址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5/#/newsDetail/120138/40464886.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