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广工 >> 纸媒汇

【央广网】18项新职业信息公示 未来行业细分有哪些变化?高校人才培养会有调整吗?

字体: 2022年06月22日 浏览量: 作者:李杨 杨昶 郑澍 编辑:朱小翠 来源:央广网 2022年6月17日 审核: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7日消息(总台记者李杨 杨昶 郑澍)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8项新职业信息,经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这些新职业将被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

职业分类作为制定职业标准的依据,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次公示的新职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像这次新增的“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对数字特征明显的新职业予以了分类标注。

再就是顺应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新职业应运而生。而新出现的“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新职业会给未来的行业细分带来哪些变化?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会有调整吗?

新职业中“民宿管家”由浙江德清申报,这也是全国首次以县级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职业申报。如今,德清有4000名民宿管家,仅莫干山度假区就有近900家民宿。

莫干山民宿管家培训中心副主任刘杰表示,这些年民宿行业的发展碰到了很多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其实是人才因素,因此就有了申报“民宿管家”这一新职业的想法。

刘杰说:“长期以来,民宿行业尤其是优秀的民宿找不到优秀的管家,而那些想回乡就业的年轻人,又没有正儿八经的职业。目前为止,尤其是在2021年9月份之前,全国的高校基本都没有人能够开设民宿运营管理的课程,尤其是民宿管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乡村振兴背景之下,我们以民宿为代表的这些产业想要发展,为了突破人才制约,为了把个人才问题解决好,我们去尝试着做了这个新职业的申报。”

在刘杰看来,“民宿管家”这一新职业如果被认定,将有利于整个民宿行业的发展,未来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可以借此进入到乡村振兴领域。

刘杰认为:“从6月14日公示到今天,我的朋友圈一直有人在不停地刷屏,归根到底来说就是未来的高校可以依据这个新职业来开课,我们的社会第三方的培训机构可以依据这个新职业来进行培训,我们的民宿主、优秀的民宿能够找到优秀的管家。从长远来看,管家这个职业还能享受到更多的国家人才政策,例如积分落户、积分入学等的政策红利,以及奖补政策,都是能够享受得到的,实实在在能提高自己的收入。”

教育专家储朝晖表示,新职业的发布有利于对其划定明确的边界,利于职业的未来发展,“这些明确的边界和明确的范围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一部分(具有)相关潜能的人进入到这些岗位工作,让这些行业更加专业化。因为这些职业本身过去有这种工作岗位,但是没有相应的专业,发布以后它将会有一些各个职级的要求考核评估,这样有助于这些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18个新职业发布后,不少高职院校计划着对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在储朝晖看来,18个新职业的出现对当下的职业教育会有积极影响。

储朝晖说:“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培养学生的时候,更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依据他的优势潜能,他的天性来培养学生。而在过去,我们很多职业学校还是用我有一个什么专业,你来学专业,这种方式可能需要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认为,18个职业中,很大一部分是跟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把校门打开,跟企业、行业相结合。

胡卫说:“职业教育法当中提倡的,鼓励企业来办职业教育,只有鼓励企业来办职业教育,就能够使得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尽快地转化成课程和教学内容。只有学校跟行业结合了,课程标准制定才会更加准确。将来,对(学校)的评价,引入第三方的评价,课程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所需要的新的能力、新的技术,我认为这是将来要探讨的长期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微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在主专业学习以外,学校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

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启动微专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每个学院至少开设一个微专业,充分利用科研与企业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丽娟表示,初衷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的本科招生的量比较大,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就给他开设这种微专业的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因为我们开的主要是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这种课程,对他以后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无论是)从事他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或者是从事其他的领域也好,他的能力都会提高。”

李丽娟认为,微专业相对来讲是比较灵活的,可以尽快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举个例子,现在芯片行业的人才,像集成电路这个方面的人才就很缺,但是我们相关的专业是很多的,传统的专业也很多,怎么样培养需求量这么大的人才,我们用这种方式增加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就可以适应这种新的科技发展要求,而且又有原来专业的背景,相对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微专业。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看来,学校提供这方面的课程适应发展趋势,但是不能把它简单化。

陈志文说:“未来的趋势就是学科越来越交叉融合。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户,至少提供给有这种能力的孩子,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上,各高校一直在探索怎么交叉、怎么培养,那么实际是很难的,非常难。但是我想提醒不要哗众取宠,交叉核心是先解决了自己原来那个专业是最重要的。”

网址链接:http://china.cnr.cn/gdgg/20220617/t20220617_525868611.shtml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