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广工 >> 纸媒汇

【南方杂志】下好改革“先手棋” 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向改革要活力⑤

字体: 2024年07月15日 浏览量: 作者:史成雷 温柔 编辑:朱小翠 来源:南方杂志 2024年7月14日 审核:南方杂志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广东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广东工业大学提出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让高校创新成果涌而出。广东工业大学/供图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 史成雷 温柔

通讯员 | 粤科宣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二位,全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一直以来,科技创新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瞄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科技创新工作驶入快车道。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视察,寄望广东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广东制定出台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全链条部署60项改革重点任务,推进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各领域改革,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创新业主制、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新模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

广东如何持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答案是继续向改革要活力!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广东路径”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了“解题”新思路。

去年7月,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源自广东工业大学核心技术的“明星企业”——广东阿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达智能”)成功入选。

2017年,阿达智能由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贺云波带领一批专家共同创立。从创立到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阿达智能仅用短短6年时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阿达智能如今在高加速高精度运动控制等方面拥有超过100项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和突破性技术。

实际上,在广东工业大学,像贺云波这样的“科学家+企业家”的成功组合随处可见,成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广东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四链”是关键,还要在前端加上“政策链”、后端加上“服务链”,形成“一政策、一载体、一动力、两关键、一服务”的六链架构,真正把科学家的核心技术成果落地开花、走深走实。

“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实践’。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探索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一系列新机制。”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机制包含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找准项目需求,支持“链主”企业提出需求,吸收更多市场需求主体参与研究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形成关键任务清单;二是创新组织实施,以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璀璨行动(重大装备)、央地联动重大专项等作为试点,综合实施业主制、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多种组织模式;三是坚持应用导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接科研项目,鼓励应用方提供技术应用迭代场景,加速技术成熟和市场推广。

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推动下,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正式揭晓。相比于上一次2020年度颁发奖项,广东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从7项增至14项,参与项目从29项增加至39项。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接受完《南方》杂志记者采访后,许言午匆匆从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琶洲实验室”)赶往华南理工大学开会。奔波于两个地方进行科研工作,是许言午的日常。

在许言午的名片上,同时印着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琶洲实验室研究员身份。2022年,琶洲实验室与华南理工大学向全球发布联合招聘信息,时任百度智慧医疗首席科学家的许言午应聘入职。

“这种双重身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对我和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及成果落地带来诸多好处。”许言午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华南理工大学,自己可以通过培养博士、硕士形成一个基础研究团队,而琶洲实验室这个平台和灵活的机制可以让团队更好地跟企业和市场进行合作。

短短两年的时间,许言午的团队在眼科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许言午透露,目前团队与企业成立联合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已经提上日程,并得到琶洲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的高度支持。

“在联合招聘机制下,大学提供人事编制、研究生指标、子女入学等政策支持,实验室提供优渥待遇和科研条件。”琶洲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有效突破了实验室招聘高层次人才的瓶颈,成功打造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坤明强调,要视人才为珍宝。

为了给科学家营造安居乐业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广东探索出一系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大大提升。2022年,广东出台《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10类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为创新创造赋能。广东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断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管理体系,创新环境更加开放优化。

2023年,全省研发人员超135万人,约占全国1/7,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不断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在佛山市南海区,一群特殊的无人机每天升起又落下。哪里有灾情,哪里有违章建筑,都在无人机的视野下一清二楚。靠着中科云图的无人机遥感网技术,基层治理在这里变成了基层“智”理。

中科云图是广东省科学院近年来孵化的上百家企业之一。广东省科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广东省科学院“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连年位居全国地方科研院所首位。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启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省科学院成为全国40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我们遵循‘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理念,在赋权改革基础上,推行‘科研团队控股+技术经理(经纪)人持股、跟投’等股权激励模式,最大限度激发成果转化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实现科技成果‘有得转、转得了、转得快、转得好’。”该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省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3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完成716项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达6.63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印发《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单列管理改革扩大到全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切实助力解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堵点难点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提出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建设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3个中心。其中,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造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维六链融合科转服务体系,正是让高校创新成果喷涌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链是主要载体,创新链是重要动力,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关键因素,政策链、服务链是落地重要因素。”广东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已全方位开展科技转移转化服务,通过积极与政府、龙头企业、优秀机构对接,汇聚各方资源,为科技成果落地铺路搭桥。

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源源不断地走向产业一线。2023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55.1%和29.9%。目前,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7.6万家,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网址链接:下好改革“先手棋” 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向改革要活力⑤ (qq.com)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