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催生了社会发展新形态,造就了社会新业态。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教育新模式》提出“教育4.0”,呼吁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学生技术设计、数据分析、协同合作、社会创新等技能,以符合“工业4.0”人才需求。由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智能革命引发工业革命4.0,进而激发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进入4.0。
面对新形势,世界各国先后调整教育政策,全方位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连通学校,赋能学习者》,汇聚了新时代教育革新的国际共识。欧盟发布《2021-2027数字教育行动计划》,英国教育部先后发布《实现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和《教育技术探索学校数字化成熟度》,美国发布《促进全民数字公平》白皮书,法国发布《2023-2027年教育数字化战略》,日本审议《为全民打开全球与创新之门学校构想》,等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已经涵盖发展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评估数字化成熟度、弥合数字鸿沟、制定数字化改革方向、提升数字素养等重要模块。
我国也尤为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部以相关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要实现教育的根本性改变,是“人”“数据”“分析”“行动”和“结果”五要素共同协助的结果。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更高素质的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从教育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质人才培养依靠新质教育,新质教育在当今阶段的典型形态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应把握此中的逻辑关系,从理念、概念、规则等方面对教育数字化进行深度理解。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何转。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开展数字化转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倒逼教育系统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转型和升级。作为人口大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实现从教育基本均衡到高质量发展、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已具备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各项核心任务和标志性工程的推进完成,学校网络接入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等条件日趋完备。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一是思维转变。数字化转型不仅赋能教育,更是重塑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树立两大思维,一个是系统思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持久的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全业务、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另一个是数据思维。要认识到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不等同于数字化转型的实现,应理解数据、用好数据,用数字化思维改变流程、解决问题和推动创新。二是要素转变。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流程,在数字化学习、数字化评价、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素养四个方面构建新的模式。三是治理转变。基于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全面升级教育治理方式,提供智慧化管理服务,确保智慧教育数据的建设与应用、统一与集成、共建与共享。
教育数字化转型:怎么转。发挥技术的融合效应、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构建教育新生态,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条路径。从理论、模式、技术、机制、实践等多个维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设计、迭代演进。一是系统构建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架构、新方法和新体系。从要素式局部优化转向整体性系统创新,从方法改进转向生态重建。二是以教育思想和理念变革为引领,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建立大教研体系,从理念、方法和能力等层面,提升教师数字化转型思维和意识,培养数字素养。三是打造效果可测可评的可视化学与教资源。创新资源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大资源体系,并实现优质共享。核心是将共享思维贯穿资源服务供给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打造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新生态。四是构建多类型数字化协同服务共同体。基于共研、共创、共享的生态发展思维建构各类型共同体群的信息化服务链,共同服务于数字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内容整理自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同期“迈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主题论坛的发言)
网址链接:胡钦太:增强教育数字化转型意识,深化技术赋能教学改革 (xuex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