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推介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经验”
率先推出人事改革试点创新高校科研评价机制
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所高校的校长出席发布会。 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摄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民生热点的教育话题备受关注。
3月1日上午,国家教育部专门召开“介绍广东省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所高校的校长分别就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荐经验、说成效。这是教育部近年系列专题发布会中的首个广东专场。
南方日报记者受邀赴北京采访获悉,我省将建立高水平大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对于与既定建设目标差距巨大的高校和项目,不仅要取消建设资格,还将从学校其他财政投入中核减经费并予以问责。
省委书记“点题” 7所高校入重点建设名单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要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广东虽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力量不足,是制约创新能力的突出短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在发布会上道出了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动因。
2014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调研时指出,今后广东高等教育要围绕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翌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正式拉开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序幕。
经过两个多月严格择优遴选,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7所高校的18个学科作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正当各校的建设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2016年1月开始实施的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再次吸引全社会的目光。
据悉,列入首批建设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有5所高校,包括已列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以及对科技创新有迫切需求且经济较为发达的深圳、佛山、东莞市所属的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探索出台系列新办法
“从省的层面,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生均提标经费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专项资金各投入50亿元,合共投入150亿元。”王创透露。这样的“大手笔”如何用精用准?
王创介绍,在建设之初,广东开展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5所参建高校和18个项目面向全国邀请“985工程”大学校长、院士、政府部门领导以及行业企业负责人共计200余名专家,对学校建设规划、改革方案和各学科项目建设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各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签订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建设高水平大学,除了要花钱,更要为高校“松绑”,破除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改革先行地的广东,探索出台了系列新办法:如实施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自行采购试点,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科研仪器采购周期长、程序繁杂的问题;推出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高校科研活力、创新高校科研活力、创新高校科研评价考核机制等措施。
引人瞩目的是,广东还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5所高校试水下放岗位设置权、下放公开招聘权、下放职称评审权、下放薪酬分配权、下放人员调配权,完善人员考核晋升退出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等。这意味着,高校将可自评职称、自定薪酬,并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焦点回应
如何保证建设资金高效落实?
50亿元专项资金已下拨首批15亿
王创透露,目前高水平大学50亿元专项资金已全部到位,2015年已下拨首批15亿元。此外,将高水平大学生均定额拨款标准由每生每年90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12000元,3年生均提标经费投入约50亿元;预计省发改委和科技厅主导的面向全省竞争的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80亿元专项资金中,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有望获得近50亿元的投入。
如何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据介绍,我省制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绩效目标、职责分工、资金分配、资金支持方式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高校和项目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服务与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等。
在专项资金使用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财政直接补助和财政奖励外,还灵活使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政府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此外,我省还采取“规划优先,优校优投”的方式,建立因素与竞争相结合的分配机制,按进度和成效拨付资金。
高水平大学未来怎样建?
建激励与退出机制 不达标或核减经费
踏入“十三五”开局年,广东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将走向何方?
“广东将建立高水平大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有关省直部门及参建高校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时协调解决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王创介绍,我省将尽快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专家委员会会议,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战略咨询和业务指导。
根据部署,广东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过程中,将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高校和项目、不同建设阶段选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项目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与此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积极探索建立以社会化评价为主的长效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工作,评价评估结果将作为参建高校建设成效认定、过程监管和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大学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并非一劳永逸,皆因在建设过程中还将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具体将根据绩效考核评价情况,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王创透露,对工作推进得力、成效突出的高校和项目,将继续给予支持,项目学校可整体滚动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对工作推进不力、建设效益不明显的,将予以调整,直至取消建设资格,特别是对于与既定建设目标差距巨大的高校和项目,将从学校其他财政投入中核减经费并予以问责。
高校探索
“五个捆绑”创新校企产学研合作
全力打造五大优势特色学科群,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原始创新成果;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广东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华南农业大学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介绍,华农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全面推进实施“433新型产业服务工程”,即一个教授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四个一工程”;进企业、进政府、进农业园区的教师“三进工程”和进村头、进田头、进户头的学生“三进工程”。
近年来,华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有不少创新。陈晓阳介绍,华农与温氏集团等企业创新校企产学研合作“温氏模式”,可概括为“五个捆绑”,一是责任捆绑,实现风险共担;二是权力捆绑,实现校企共管;三是利益捆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人才捆绑,实现人才共用;五是声誉捆绑,实现共荣共损。
“一体双责三延伸”搭协同创新平台
“2015年,学校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表示,该校坚持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陈新介绍,学校发挥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优势,搭建具有“造血”功能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一体双责三延伸”的创新机制。“一体”是指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双责”是指各类平台要对地方与学校、研发与育人实行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创新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近几年,广工与地方政府、产业界搭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当地政府近4亿元启动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约13亿元,孵化企业百余家,服务企业千余家。
建设成效
“2015年4月,广东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提出力争用5—10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在这项工作的引领下,广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根据2016年1月统计数据,在ESI中国内地高校排名中,我省7所整体建设高校有5所进入全国百强(中山大学第8名、华南理工大学第23名、华南师范大学第62名、暨南大学第67名、南方医科大学第68名)。
今年1月我省高校有4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与去年1月相比,增加了6个学科,增幅达16%,且基本都集中在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高校。
在教育部首批1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各获批3个。
各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的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平台近500个。
网址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3/02/content_7521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