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合作中的世界、中国与广东
——访广东工业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所所长蔡春林
2018年04月25日 来源:人文岭南第80期 第2版 作者:武勇
广东是中国经济大省、对外贸易大省,“一带一路”建设为广东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如何认知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前景?广东应如何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推进自身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蔡春林。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调高了对世界经济的预期。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近期给出的经济预测也比较乐观。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蔡春林:从我的观察来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势头已经确立,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有望开启,只要全球范围内不发生大的风险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向好。这三家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的预期基本一致,都是偏乐观,认为自2016年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动能明显增强,未来前景向好。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上升至3.7%。欧元区、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欧洲新兴经济体和俄罗斯的增速预测值普遍上调。这三家国际机构也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风险进行了提醒,并希望各国政府和经济体能够着眼长期经济增长,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误判形势、盲目乐观而发生风险事件,中断复苏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警示,并非所有国家都在复苏,还有25%的国家经济停滞,民众生活在贫困之中,在重大风险面前,复苏十分脆弱。金融市场如果忽视了这些风险,不仅将更易受到破坏性价格调整的影响,还会向政策制定者发出误导性的信号。从政策制定者角度看,应保持更长期的视野,抓住当前时机推进结构性改革和财政改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生产率并促进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您认为这对于提高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意义?
蔡春林:自由贸易港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能够直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助推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前的自由贸易区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建设,未来将更多地转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真实的贸易和物流需要,选择几个港口作为享受优惠和便利政策的发展平台,以此为基础向全球辐射影响力。这样就从根本上激活了企业自主对外拓展的能力,是开放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也解决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执行落地环节存在的滞后和动力不足问题,将会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活力,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对于新兴经济体,如何在科技创新领域保持合作共赢?
蔡春林: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更好的教育、培训和再培训,既可帮助劳动力市场根据长期经济转型进行调整,又能提高生产率。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核心动力,科技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和颠覆性的。技术的更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
互联网时代,新兴经济体可以在一些领域率先获得突破,能够采取非对称集成创新方式,在一些颠覆性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避开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封锁,实现弯道超车。为此就要求新兴经济体能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采取协同联合攻关的方式,进行资金、人才等科技创新基础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些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激发新兴经济体科研活力和技术潜能,从而在未来的科技创新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广东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情况如何?广东在自贸区探索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将扮演哪些角色?
蔡春林:广东50%以上的对外投资和贸易与新兴经济体密切相关,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论坛连续五年在广东举办,广东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通过这个国际论坛走向了世界,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与新兴经济体结成了友好伙伴关系或者进行业务上的战略合作,像华为、中兴这些企业已经在新兴经济体取得骄人业绩。
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光辉的前景,广东自贸区建设进入深水区,各项政策措施已经相继落地,经济增长动能已经激活,新的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呈现出来,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自贸区建设注入新的辐射带动力。广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四年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引领带动作用巨大。在理念认知、学术研究、政策咨询、落实推进等方面,广东已经走在了前列。目前,广州南沙横沥正在创建国际金融岛,将为自贸区探索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辐射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