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智能制造业创业领军人才”,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作为落实粤港教育交流合作和新工科教育探索的先行者,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招收四个年级学生在读,6月将迎首批60名本科生毕业。其中,23位毕业生获得保研(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到港、赴海外继续升学深造机会,10人明确创业项目,另外27人选择就业。该学院学生表示,这里校企资源高度集中,任何的想法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验证,学生创新创业不再“闭门造车”。
粤港机器人学院首席教授阎秋生(后排左)指导学生动手实操。
粤港机器人学院供图
■香港文汇报记者胡若璋东莞、广州报道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如今最响亮的身份之一是大疆无人机创办人汪涛的导师。和学生先后一起创办了大疆无人机、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等一批科技公司,李泽湘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方面积攒不少先进理念和孵化科技企业的丰富经验。
四年前,李泽湘提出创业教育理念,这让正在谋划新工科教育创新路径的广东工业大学书记、校长陈新感慨「相见恨晚」。双方一拍即合,联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粤港机器人学院。可以说,粤港机器人学院的建设初衷,一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提供有双创能力的工程师,二为广工的工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广工港科大莞企合办
粤港机器人学院首席教授阎秋生表示,该学院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李泽湘团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知名企业工程师、海内外创业及金融投资企业人士创办而成。成立之初便开始聚焦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创新发展。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地,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几年的转型升级中,对工业机器人释放出强烈的市场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智能+”。阎秋生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当下,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高龄护理、产业应用等)、智能驾驶等场景应用,接下来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孵化新兴产业,引领新工业革命。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领军人才和储备一批具有原创开发实力的工程师。阎秋生认为,粤港机器人学院便是粤港两地学界和企业界创新突破的尝试。
促进学科和专业融合
“汇聚一批有能力进行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培育探索的粤港两地教师,选拔一批来自机械、工业设计、自动化、计算器、通信、数学和信息等专业的优秀学生。”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丽娟介绍,粤港机器人学院最初按照多专业融合培养、学科知识交叉、团队合作、动态调整的理念组建师生团队。
“从学生层面而言,他们既是机器人学院的学生,又是各自原学院的学生。但他们主攻的方向都是机器人专业,这是粤港机器人学院培养方案的核心。”李丽娟透露,经过近4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相关机制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
基本来说,按照65%为本专业课程、35%为跨界综合课程,来促进学科和专业的跨界融合。
■香港高校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提问和表达。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为机器人学院学生授课。粤港机器人学院供图
港师重讨论 利启发思维
据了解,申请粤港机器人学院选拔,其中一个重要的门坎便是英语基础。
英语门坎激发学习
“因为香港过来授课的老师都是用英文教学,所有的课件都是用英文。”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粤港机器人学院首批学生梁旭强告诉文汇报记者,一开始很多同学都不习惯这种纯英文的教学课堂。不过,香港的老师会在学期开课前提前分享自己的课件,英文课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提前翻译过程中也发现学术问题存在有很多学术表述的差异性。
在香港老师的课堂上,很多同学发现内地现有教学内容素材上存在学科理论基础严重滞后这一现实问题。
来自工业设计专业的首批学生梁丽怡深有同感。她说,在香港老师的课堂上,自由讨论的氛围扑面而来。
“此外,注重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和引导,积极引导学生提问和表达。”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课堂氛围,也让已经获米兰理工大学取录的梁丽怡对海外求学充满向往,通过在机器人学院的香港老师课堂,她提前解决了出国深造前期课堂的英文环境和氛围问题。
提升解决问题意识
在机器人基地,梁丽怡接触最多的是香港理工大学的Fred Han教授。
“他每周会来基地指导团队项目,寒暑假会开工作坊。”该工作坊主要带着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走完一个产品流程,体现的是设计思维和怎么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通过一两个学期的学习或者寒暑假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都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
■学生前往实地调研企业应用需求。粤港机器人学院供图
■学生在大三大四两学年被安排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驻扎。香港文汇报记者胡若璋摄
粤港机器人学院学生心得体会
黄伟杰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过去四年,在创业的实践性方面收获最多。深入企业调研,对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发展有了基本认
识。去海外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国际学术前沿会议,也让我们近距离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回到基地还有企业导师给
予创业指引。
梁旭强
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不少项目经验,尤其对机器人产业大局有了基本的认知了解。包括从市场调研、用户分析、产品的研发、设计,到工厂的生产以及工艺设计都有了储备。即将毕业决定先就业,也已成功应聘某AI企业。
梁丽怡
本科:工业设计
首先来说机器人学院是一个创新型项目,很多都是师生一起进行的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探索便是多专业融合和创业。我们除了本专业知识,还有机器人的相关课程要学习。毕业后,我将前往米兰理工大学继续深造设计与工程,这也是在学院受到了浓厚的工程类知识的熏陶和激发作用结果。
林梓聪
本科:自动化
在这里任何的想法都能在最短的时
间去得到验证。相对于一般工科学生,这边的资源也相对集中。有一个好点子和尝试,都可以及时在基地和企业导师、学校老师、同学交流,也有机会和外界同类市场联系,获取更直接的反馈,而不是传统的闭门造车。
体验创业流程 理论实际结合
粤港机器人学院2015级的学生拥有“黄埔一期”学员的美誉,6月即将毕业的黄伟杰是其中一员。作为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同时也是粤港机器人学院首批学生,黄伟杰过去四年的学习生活,最大的收获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创新创业流程。
不同专业同学合作完成
黄伟杰所负责的网球回收机器人项目自立项一年多以来,机器人本身已经过三代迭代,虽距离成功投产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获松山湖种子基金资助,证明项目的可行性。
黄伟杰表示,申请加入粤港机器人学院,最初的感受是跨学科的融合协作。比如说,了解机械的同学主导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机同学负责电路设计与制造、软件同学着力软件设计。凭借一个项目,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完成系统的设计、分析、制造与调试。
经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有关方面讨论与评估,论证成功后,项目组利用基地设施和周边的供应链制作样机,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开拓国际视野企业思维
一般来说,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阶段便会驻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机器人孵化企业员工共享场地和实验设备,过程中对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累积基础的经验。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工程工具的应用、项目管理、沟通和团队合作、开展市场调研、提出详细项目计划书等技能在本科时期可以全部经历感受。
“前沿学术理论、国际视野、企业思维、项目孵化资源能在这里集中获取。”黄伟杰和他的同学们感慨说,不管是项目本身还是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行与不行短时间内可以得到验证,这过程本身就很酷。
合作模式创新 师生共策改进
粤港机器人学院四年来的合作培育实践表明,这个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机器人学院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跨学科交叉和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挑战和困难并行。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丽娟表示,机器人学院课程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师相关能力不足,同时具有几方面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目前就是依靠粤港两地将具有各方面优势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满足新工科教育改革探索的需求。
作为原本广东工业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梁丽怡透露,在国内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一般较难把设计和工程进行对接,所以设计会天马行空,可实现程度比较低。但是进入了机器人学院之后,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磨合发展。
课程体系退出机制待完善
在很多师弟师妹看来,2015级的首批学生是先行者也是“踩坑人”。梁丽怡对此笑说,四年过去,首批学生都是和老师一起探索课程体系的修正、改革。即将毕业,梁丽怡也提出不少建议。比如,一些课程直接开课,导致没有上过基础课程的学生很难跟上,通常都是自己想方设法学习,她呼吁学校给予学生更多清晰指导,解决类似问题。
此外,机器人学院作为创新的项目,对于刚入选的学生而言都存在一个认识磨合期。有些同学中途退出,需花很多精力补回原专业课程学分。梁丽怡建议,学校能够完善机制,增加学生对学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