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高教视点

与诺奖评委共建实验室掀屏幕革新

字体: 2015年06月05日 浏览量: 作者:毕嘉琪 张丹 编辑:王卓 来源:南方日报

建校82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一直践行着“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精神与传统。目前,华师上下正为一件“大事”而振奋——近期正式被批准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今年,华师要抓住三个好机遇,进一步推进三大转变,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特别是为广东创新驱动战略作贡献的能力!”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说。

从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机遇讲起,谈华师的学科排名、人才引进、科研创新、教育教学,从宏观的战略部署到微观的数据分析,这位“土生土长”的“老华师人”脑子里如同嵌入了华师发展的数据库,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在华师人心里,已经布好了未来发展“蓝图”:2017年形成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2020年进入中国高校前50名;到2033年建校百年时,力争建成一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在国内形成师范类大学“北上广”新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张丹 通讯员 刘凌 蒋达勇 华维勇

掌门人访谈

华师的底气是“三气合一”

南方日报: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在这轮创新驱动发展中,您认为华师的底气在哪里?

刘鸣:我认为,华师的底气是“三气合一”。首先我们学校“接地气”。华师是省属高校的长子,一直以来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建校82年的建设发展与广东改革开放交融,华师身上的广东特色非常鲜明。

二是“有力气”。华师发展80多年,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学校1978年被广东省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是广东省属高校里面唯一一所。2012年11月,国家对“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奖励,华南师大又是广东省唯一获得表彰奖励的高校,全国112所“985”和“211工程”建设高校中仅28所获此殊荣。

第三个是“好运气”,我想好运气也是为有准备的人所把握的。

南方日报:华师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应该是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刘鸣:确实。今年学校发展遇到了三个好机遇。第一个是省部共建,第二个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三个是年底国家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以前的“985”院校转为一流大学建设,以前的“211”院校转为一流学科建设。

三个机遇叠加对华师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我们思考要进一步大力推进学校建设发展的三个转变: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地方性高校向全国重点建设高校转变,坚持内涵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4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南方日报:您能否晒一晒华师在学科布局、重大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家底?

刘鸣:那我来替华师秀秀肌肉。学科方面,华师的学科门类是很齐全的,除了军事类外,12个学科门类全覆盖,学科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化学”“工程”“数学”“植物与动物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教育、心理、体育等3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全国前10%。此外,华师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有200多个硕士点,100多个博士点,学科结构可以说是宽口径厚基础。

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优良,有一批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国内外院士等领军人才有60多人。前几年借助省委省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遇,华师引进了一大批海外归来的顶尖科学家。

南方日报:华师这几年在人才的引进上确实是“大手笔”,对提升学校科研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刘鸣:人才引进给学校带来了很好的学术生态。前段时间,教育部一位领导来我校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参观,当天学校引进的曾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的苏尼·斯文贝格(Sune Svanberg)等多位顶尖专家正好在研究院里工作。领导随后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你们的先进光电子研究院,让我眼界大开,那里的氛围和活力,让我看到了希望,那里潜心治学的学者,让我感受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沉淀和专注,我很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你们学校的发展。”

脑科学研究院正在酝酿中

南方日报:谈到科研,华南师大在理工科的实力如何?

刘鸣:社会上常说师范大学“文强、理弱、工差”,这个放在华师,第一句是对的,后面两句就不适用了。华师的人文社科类科研是传统强项,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华师位居全国高校第9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华师近年进步很快。我们拥有49个部省级科研平台。2008年开始到现在,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6年稳居全国师范大学前3名。由华师一手培养的朱诗亮教授,他的量子物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而且是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这是学校理科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成果。

在工科方面,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认为,发展工科要依据我们学校原有的发展基础,依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导向来开展。如光学工程,刘颂豪院士在该领域深耕了30多年,学校有厚实的基础,如今在光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材料科学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究更是两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南方日报:作为华南地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华师如何将师范教育同创新驱动结合?

刘鸣:我认为首先有一个逻辑要理顺:有人说,经济管我们的今天,创新管我们的明天,教育管我们的后天。教育促进创新,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作为师范大学,我们要坚持把教育搞好。

大数据时代,我们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如与凤凰卫视合作,建立8000多门微课程,对粤东西北进行帮扶,让山区孩子也能通过网络享受全国教学名师教案和课堂教学视频录像,这对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质量提高意义巨大。

此外,在教育大类学科中,心理学是华师的强势学科,全国第三名。现在我们建立了一个心理与行为科学学科群,准备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广州三九脑科医院合作,在临床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比如酝酿联合成立脑科学研究院,进行心理障碍与脑功能性疾病的研究和矫正。

围绕服务广东教育改革、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转型三大领域,我们整合全校优势学科力量,总体布局构建了七大学科群,这些学科群将有力地推动创新发展。

改变评价标准挤掉科研“水分”

南方日报:从师范大学到综合性大学是一个很大转型,在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刘鸣:学校马上要出台“三六三”改革方案,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重心”:一是以学生为重心,促进自主发展的改革;二是以教师为重心,促进岗位分类管理的改革;三是以二级学院为重心,促进绩效考核管理的改革。

“六”是6个重点领域,包括学校治理体系、人事管理分配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评价与创新机制、资源配置与优化、大学精神与文化建设等6个领域的改革。

最后一个“三”是确定了三大关联组合型的改革。一是制度与文化关联的改革;二是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统一;三是把校内改革与社会协同关联起来。

南方日报:在体制机制上“动刀子”会触及到利益,往往难度很大。

刘鸣:确实,我们在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探索“学术特区”,以往的资源配置是条块分割,占有的资源都能无偿使用。可在该研究院里,我们试水有偿使用制,用房用电用水耗能等都要收费,能耗消费超额也要收费,工作做得好的可以适当减免费用,加强目标任务和绩效管理。这一改革在研究院进行了三年,今后希望由点带面,推广到其他学院。

南方日报:科研评价的转变更困难了,但十分关键。

刘鸣:没错。我们的科研评价是以原始创新、高水平、国际前沿的科研为导向,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重要问题为导向。以往凡做了科研必算工分,现在不这样做,而是准备按岗位职责定量确定任务。按照一个聘期,比如说三四年完成就可以了,只要在原创性高水平上有贡献,就认可你,其他为了达标凑数的所谓科研产出不需要。这才是符合科研规律的,才能涌现真正的学术成果,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

牛校淘宝

电泳电子纸原创发明人之一周国富:

华师将成粤光电产业技术新引擎

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里,有一栋不起眼的大楼,里面竟汇集了1位诺贝尔奖评委,4位中外院士,信息感知光电技术团队、先进材料研究团队、彩色动态电子纸显示技术研究团队等3个世界级的科研团队——这便是享誉国内外的华师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当年看好国内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在世界500强企业荷兰皇家飞利浦研究院进行创新和成果转化已20年的周国富毅然来到华师。学校在软硬件方面为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周国富也毫不犹豫地在华师扎了根,并着手进行团队组建和研发平台布局,创立了华南师范大学彩色动态电子纸显示技术研究所。

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华师依托已有的光信息领域优势资源,搭建一流的国际化团队及平台,着力开展以彩色电子纸显示技术项目为代表的光信息技术的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其中,周国富在飞利浦做研究时的“洋拍档”——电润湿电子纸技术原创发明人之一Rob Hayes教授作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被成功引进,并成为华师的全职教授。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周国富团队在彩色电子纸显示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首次实现可用于显示彩色和视频图像的电子纸显示屏的彩色油墨关键材料。据悉,这项成果标志着我国色视频电子纸显示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将带来一场“屏幕革命”。今后,智能手机可以更省电、更轻薄,在户外或阳光下显示能更加清晰。

除显示技术外,华师以光信息技术支撑的物理交叉学科群,每个方向都有一个学术“大牛”团队,引领着国内外技术前沿:超液晶薄膜与涂层材料的研发为智能楼宇披上冬暖夏凉的“外衣”;研发出5公里以内远程大气质量监控技术,实现移动式大气检测;通过新一代光声成像和生物传感诊断技术,实现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无损检测;研发出超高密度多维信息存储技术和超高数据传输前沿技术以及新一代光、电感知和光流技术……“华师将成为广东光电产业技术新引擎。”周国富期待着。

教育发展“规划师”卢晓中:

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端智库

“我们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实现了教育学科门类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全覆盖。”对于华南师大教育学科的“威水史”,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如数家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卢晓中所带领的教育科研团队一直在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和广东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充当“思想库”。

1995—2000年,他的团队承担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广东建设教育强省问题研究”;2003—2004年,参与研制广东省委、省政府纲领性文件《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2005—2008年,承担“广东省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研制;2012开始承担“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大数据监测。近期,该团队正承担“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系列重大项目的研究,为我省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出谋划策。

“教育学科的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研以咨政,主动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是当代教育学人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卢晓中要求团队做理论研究跳出“案头”“笔头”,坚持走到最基层。例如,为了找出阻碍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症结,课题组三年跑遍了全省120多个县区;他们还为佛山、惠州、揭阳、东莞等30多个地级市和县(市区)“量身定制”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

为基础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是教育学科高质量服务教育强省战略的一大着力点。据统计,2010年以来华师承担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数和培训质量连续稳居全国高校前3名和全国师范大学前2名,累计培训广东乃至全国各级各类教师10余万人次。

心理学应用研究“大牛”莫雷:

结合脑科学研究求解“钱学森之问”

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来自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结合对脑科学的研究,华师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莫雷教授团队近年对学前儿童、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性,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创新思维课题研究,为“钱学森之问”求解。

近年教育部门将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工作,都委托给这一团队“操刀”。教育部近日更在此授牌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辐射全国。

据统计,光是2010年以来,莫雷团队就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连续发表了3篇重要文章;近几年,团队获得了9项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包括了教育部一等奖4项。更为难得的是,团队在国家“211工程”高校三期验收中,所主持的“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项目在全国100多个大文科项目中进入到前3%。

作为华师科研队伍中的一支“王牌军”,莫雷团队的心理研究还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着力于构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一些具有自杀或暴力倾向等潜在问题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监测和预警,设置科学的应对方案。”莫雷介绍。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如今心理援助服务已推广到学校、社区、部队乃至企业。

竞展台

据2015年5月统计,“化学”“工程”“数学”“植物与动物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3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前10%。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含双聘)、国外院士3名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4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自2008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师范大学前3名。2013年以第一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拥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列全国师范大学第1名。

2015年4月,在由美国ATA考试测评院与媒体联合发布的全国高校就业力排行榜中,华南师范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第21名和全国师范大学第1名。

在2009年“新中国60年60人中国教育成就奖”中,有2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全球25所“先进孔子学院”之一。

总策划:莫高义 罗伟其 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王斌伟 胡键 郎国华

总统筹:王创 梅志清 姚侃 张纯青 谭仕龙 赖红英

执行统筹:刘凌 陈枫 张迪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