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摄
个案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
机器人学院为产业培养人才
多年来,李泽湘(上图,李钢 摄)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才的培养如何做到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作为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机器人基地”)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不仅敢想,且乐于实干。
李泽湘回忆说,当他在1992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时,已开始思考科研成果与产业对接的问题,但在当时环境下,产业对研究成果需求不大,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仍以代工模式为主。
从1999年开始,李泽湘尝试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与珠三角的产业结合,譬如将机器人的控制器应用到装备制造业上。而此时,他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以往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其成绩往往以考试、论文来做评判,较少考虑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呼唤应用型创新人才。
于是,李泽湘开始探索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应用、资本因素等多方面结合,打造一个创新平台,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三年多时间,机器人基地的育才模式逐渐成形。机器人基地采用项目和课题学习的办学模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
目前,“粤港机器人学院”招收的本科生首先在广东工业大学学习两年,其后两年将完全在机器人基地度过,进行动手能力、项目能力、市场能力等一系列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设计既是课程的延续,又是创业的开始。
李泽湘说,如今香港科技大学也因时而变,新成立的系统集成与设计学科部,尝试改变以往主要以高考成绩为依据的招生模式,转而在全国范围中选拔200名动手能力强的中学生推荐给大疆公司。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些学生将组成一个个小团队,动手设计机器人并进行比赛。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将其中有想法有潜力的学生留下。入围学生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本分数线,即可被港科大录取。
“这样的做法,是源于我们的思考。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会考试的学生,还是下一个汪滔(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泽湘说。
网址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8-12/10/content_193118.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