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工大学人

谢胜利:在人生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字体: 2014年04月15日 浏览量:来源:校报198期第3版 作者:陈少徐 李胜彬 编辑:詹勇

在人生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记我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谢胜利

谢胜利(中)指导学生用胎心电检测仪采集信号

谢胜利(右一)向专家介绍列车临时限速预警系统

谢胜利,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及产业化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副会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RFID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IEEE Trans. NNLS》副主编、《控制理论与应用》副主编、《智慧城市》副主编。长期从事通信、控制、信号处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并获8项省部级奖励(其中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近100篇,被SCI收录80多篇,出版专著4部,牵头制订的《家庭网络第3部分:内部网关规范》(GB/T 30246.3-2013),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故事从那个冬天开始

1977年冬天,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这一年,湖北省公安县棉织印染厂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作为插队知青返城进厂的谢胜利正挽着衣袖,满头大汗地保养那台故障频出的旧织布机,因为太过嘈杂,每天下班走出厂房,他的耳朵甚至一度听不到其他声响。相比每月18元薪水的维修工岗位,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显然有着更强的吸引力。1978年春季,用这双被镰刀和织布机打满了老茧的双手,谢胜利完成了高考试卷,顺利考入华中师范学院荆州分院(后为荆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在这里,寝室是大教室改成的,芦苇席子当墙用。回顾这段曲折的求学之路,曾经“梦想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谢胜利充满感恩:“我不后悔生在这个时代,每个时代只要能好好把握,都能有所作为。”1981年,谢胜利留校任教,此后,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条龙式”的成才之路,让谢胜利成长为建树颇多的学者。33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三年后晋升教授,用一年半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用一年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对于这些令人羡慕的数字,谢胜利却显得很淡然:“我的年纪比别人要大,只有跟时间赛跑,才能抓住一些机会。”

2010年,与那个冬天相隔33年,这个传奇式人物成为我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在现代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射频识别(RFID)等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2014年开年以来,谢胜利团队的项目“新型RFID传感网技术及其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获得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项目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00万元滚动资金支持。我校是全国省属院校中唯一获得此项目的高校。近日,他牵头制订的《家庭网络第3部分:内部网关规范》(GB/T 30246.3-2013),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盲信号处理”的成功信号

鸡尾酒会上觥筹交错,一片欢声笑语;我们能否在多个说话者的混合声音中,把会场中每个人的说话内容分离出来?上世纪80年代初,在信号处理领域产生了盲信号处理这项新兴研究领域——“盲分离”技术(BSS)。 “盲信号处理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它在语音识别、信号去噪、无线通讯、声纳问题、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等众多应用领域有着广泛而诱人的应用前景:在国防中,‘盲分离’解决之后,就可以从容地应对敌意信号干扰。交通领域,在火车行驶过程中,因需要临时限速而使沿线可能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应用‘盲分离’研究之后,也可以准确定位分析,找出问题的具体所在。”也正因为如此,盲信号处理从一开始就成了信号处理领域和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谢胜利带领团队围绕盲信号分离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创造性地找到了信号在时域中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信号方差比”的概念,并由此成功地解决了盲信号领域中的“Ston猜想”。“如同基因之于生物,信号方差比是一把尺子,能够精确地度量盲信号,从而把特定的语言提取出来。”由此,他们首创性地发现并证明了“矩阵论定理”,提出和发展了“类别数目”估计理论和算法,为盲信号的可分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又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Sejnowski等提出但无法论证的“自然梯度”,为盲信号分离的自适应方法建立了严格的理论基础,并发展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盲分离算法,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凭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盲信号的分离和辨识理论及其应用》,谢胜利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过去我们是跟踪国际先进,现在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国际先进,我们未来的目标是长期引领这个学科的发展。”谢胜利的话里充满自豪和信心。

研以致用 紧跟社会需求

“盲分离”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为即将展开的相关应用研究带来了福音。为了更好地将该理论研究推向应用,谢胜利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分别与岭南通股份有限公司合建互联感知与协同传输联合实验室,与广州安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建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与中集集团合建智慧物流联合实验室,与丰泰瑞达实业有限公司合建智慧铁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合建智慧家居联合实验室,在物联网智能感知与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在智慧铁路实验室,一辆由车头和一节车厢组成的列车模型在沙盘上快速地环绕行驶。只要用一张叫标签阅读器的卡片在车厢上稍微点了一下,列车立即就发出有关时速的语音报告,接着会自动根据路况减速或加速前进,很是灵敏。这就是谢胜利团队牵头负责完成的《基于RFID的列车临时限速装置通用技术规范(第一部分 装置与接口,第二部分 通信协议)》研究成果的生动展示。这项成果已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准予实施,成为广东省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基于RFID技术实现普通列车临时限速领域的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成果已分别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济南铁路局等多家铁路局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申请了发明专利32项,其中有18项已经授权,获软件著作权4项,其他的还陆续处于公示过程中。该项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2012年度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广东省2013年度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智慧医疗实验室,谢胜利团队最近研发的胎心电检测仪正在模拟工作。传统的孕期检测手段得到的心电信号是母亲和胎儿信号的混合,只能借助医生主观判断做诊断,给胎儿的检测带来了不可控因素。借助“盲分离”技术,胎心电检测仪能解除腹壁心电信号的干扰,精确分离出胎儿心电信号,为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脐带绕颈等出生缺陷提供分析数据。而且,该设备摒弃了超声波,更加安全。目前,团队正与广东省武警医院开展合作,在临床环境抓紧时间调试设备。“用盲分离技术进行胎心电检测,准确安全,准妈妈可以少点担心了”。谢胜利笑着说。

为解决危化品运输的安全问题,谢胜利团队与国内运输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基于物联网的危化品物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行开发。谢胜利团队引入智能感知、卫星定位、新型传感网等先进技术,成功开发在途安全监测与跟踪系统。集团控制中心和司机可以通过该系统的监控平台实时监测到车辆运行过程的倾斜度、加速度、温度、液压、胎压等数据,对危化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测、报警。2011年,项目获批为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获得支持经费500万。“项目应用到危化品物流行业中,可以直接产生新增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1亿元,面向危化品物流增值服务试点产生500万/年的经济效益。”谢胜利开心地介绍。目前,该项目产品正处于安装调试阶段,有望尽快推向市场。

天道酬勤 铸就拼搏团队

谈起成果的取得,谢胜利坦言:“团队是我们致胜的有力武器。如果单打独斗,我们很难拼得过211、985高校,但是团结起来,力量就不一般了。”他利用学校“百人计划”平台,将当时仍在海外工作或在海外做博士后的学生及其合作导师逐步引进到团队。“利益聚,人心散;利益散,人心聚”,对于团队的每位成员,谢胜利都帮其规划好发展道路,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空间,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2010年团队刚到校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成员都住在大学城外,谢胜利就成了“私家司机”,每天在约好的时间和地点接上成员们往来大学城,遇上出差的日子,接送的任务就移交给太太。他家的客厅也配备了投影仪,“太太主动搞好伙食”,大家在这里开会、讨论、聊天,这间“太太的客厅”也成为团队思想火花的诞生地。2011年到校工作的何昭水博士,当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作为首席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创新团队,2013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谈起团队,何昭水深有感受:“团队的氛围促使你不断向前,因为如果你停止了脚步,就会耽搁整个团队。”

正是在这样团结奋斗的氛围里,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创新团队研究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粤港重大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重大课题;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牵头制定的2项国家标准已获批发布并实施;建立了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广东省北斗导航与车联网技术工程实验室。团队成员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广东省珠江科技新星称号。

谢胜利曾跟学生说:“人来到世上一定要留下自己的脚印,不需要多深、多明显,当我们年老回头看时,会觉得一辈子有价值,有意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成,我们要成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堆积者!”这位从田间地头和工厂学徒走出的“草根学者”,身上始终有着一种坚持、进取的品质,有所成就之后也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平和的心境,正带领着他的团队朝着国家重点学科的高峰进发!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