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工大学人

安太成和他的科研创新团队

字体: 2018年09月07日 浏览量:来源:广东工业大学报 2018-06-28 第3版 作者:陈少徐 杜清 摄影:李胜彬 编辑:朱小翠

2016年初,又是忙碌的一天。放下电话,安太成转身跟李桂英说:“定了,去广工吧。”李桂英并未停下手中的工作,答道:好。与安太成既是“战友”又是人生伴侣的她知道,这一次,安太成下定决心了。

安徽合肥有个“科学岛”,在那里,八位哈佛医学院的博士集体归国,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奇迹。安太成带领团队从事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近二十载,他的心中,也一直想打造一座“岛”,一座科研的“岛”,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这个社会、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做点有意义的事。

 

安太成团队指导学生实验“科研的共产主义”:让每个人都能施展才华

2016年4月,带着一颗热诚而真挚的心,安太成正式调入广工大。他到来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带领团队组织成立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研究院的重心是科研”,安太成说:“我们要打造一个国际高水平科研团体。”成功主办了研究院成立大会,并于2017年6月在国内首次主办SEGH国际大会,有效提升了我校环境与健康相关专业的国际知名度。

研究院的管理相对独立。在这里,实验室不分家,研究院下属的11个实验室,师生们可以共同使用。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经费也不分家,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这是‘科研的共产主义’”,安太成笑道。年轻老师刚来,启动资金只有一二十万,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一些资历较深的教授,个人科研经费高达千万,但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资源共享以后,利用这些启动资金,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年轻老师们能施展才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就是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的人我们不需要。”安太成说:“要懂得替别人考虑,不能只想到自己。”无论是资源分配,还是职称、奖项等评审,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服从大局、服从整体,相互协调,“让更合适的人获得更合适的资源,让每个人在这里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正是在这样团结的氛围里,短短两年,团队已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并获得“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和“广东省教育厅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等团队项目。

 

蓝图:打造一座“科研岛”

“筑巢引凤栖”。自正式调入以来,安太成牵头以研究院骨干教师为基础,引进了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和香港等地的多名教授和博士,聚集了一支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科研队伍。目前,团队共有成员17名,其中兼职和客座国际知名教授4名,教授7名,副教授4名。这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8岁。是什么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一起?

“我们都是冲着安老师来的。”8年前在中山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的团队成员姬越蒙与安太成接触后,迅速被他的科研理念、治学态度所折服。“安老师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果断地加入安老师的团队。”2016年到校工作的敖志敏也被安太成的“魅力”所吸引,“我来的时候研究院刚刚成立,万事一片空白,但安老师对整个研究院、学科发展的规划很清晰,让我对这里充满了信心。”

“我们要打造一个科研高地,一座科研的‘岛’”,安太成说。他站在国际研究前沿,结合最新、最热的环境健康的科研热点,以交叉学科的眼光进行整体战略布局。目前,研究院以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健康保护为重心,形成了“一条河+一根柱”的研究布局,“一条河”是围绕大气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开展健康风险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研究,“一根柱”则是以光催化杀灭病原微生物机制为核心的前瞻性研究。团队中部分成员如刘宏利原本并不是从事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工作,却都被安太成的蓝图深深吸引了。原本从事物理化学研究的姬越蒙来到团队后调整研究方向,将理论化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进行大气污染物光化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她的论文《Reassessing the atmospheric oxidation mechanism of toluene》被《美国科学院院报》接受发表,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杂志上发表研究性论文。

“科研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布局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安太成说,“年轻老师们来了以后,要迅速调整研究方向,跟上团队的步伐,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他的蓝图中,不仅对研究院、学科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而且对团队的每位成员,也帮助其规划好发展道路,让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位成员负责‘一条河’‘一根柱’上的一个点、一个部分,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研究链,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为社会服务。”

 

冲刺:为了祖国的绿水青山

“科研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科研”是安太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不出差的日子里他与李桂英吃在食堂、住在学校,过着清淡的日子。虽然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讲究,他对科研的要求却十分严格。团队成员陈江耀、高艳蓬和熊举坤都是安太成的博士生。2009年,读博的第一个月,陈江耀的月度总结报告就被安太成“狠批”了一顿,“只是数据的罗列,没有思考,没有讨论。”十年了,他仍清晰记得安太成对他说功夫要下在平时,要以毕业论文的标准写月报。 “安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统一高要求,正因如此,别人‘痛不欲生’的博士毕业论文,我们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高艳蓬和熊举坤说:“现在,我们也要求学生每个月提交月报。”

“我们来广工,是来冲刺的。”对安太成来说,晚上十点下班,凌晨四五点起床已是家常便饭,寒暑假也从不曾休息,一直带领团队成员工作在实验室,连除夕夜与农历新年仍然坚守办公室,甚至在候机厅、飞机上他还在工作……他想挤出更多的时间帮年轻人修改科研论文与项目申报书。今年3月,在美国开会的安太成不小心弄伤了脚,回到广州时已是凌晨,他到医院简单处理后就拄着拐杖直接回校参加研究生面试,一刻都没有耽误。第二天又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到北京参加项目答辩。“安老师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十分敬佩。”团队成员马盛韬说:“在这样的氛围下,成员们紧密合作,全力以赴,谁也不想掉链子。”大家经常一天工作超过14~15个小时,节假日也总是不约而同地在办公室继续工作。

正是在安太成奋发图强精神的感召下,这支仅17人的团队两年内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建成了“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安太成带领下,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终于获得了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院长宁寻安多次在学校、学院会议上向安太成团队致谢:“安教授忘我的工作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难以忘怀,更让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亲情。”

安太成常跟团队成员和学生说:“作为从事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的研究人员,我们要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和人类的生活健康做点有意义的事。”他的心中有一座“岛”,既是科研的乐土,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沃土。在这里,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会均等;在这里,他们怀着对环保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科研工作的无私奉献,为广东的青山绿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才智。

团队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12项

●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申请PCT等专利20余件(已授权1件)

●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获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首批本土创新科研团队项目

●获广东省教育厅“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项目

 

团队部分成员简介:

●安太成:特聘教授,博导●李桂英:特聘教授,博导

●敖志敏:特聘教授,博导

●余应新:特聘教授,博导,中科院博士

●王万军:特聘教授,硕导,香港中文大学海归博士

●何 頔:特聘教授,硕导,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海归博士

●姬越蒙:教授,硕导

●陈江耀;副教授,博导

●刘宏利:副教授,硕导●高艳蓬:副教授,硕导,中科院博士

●温美成:副教授,硕导,日本大阪大学海归博士

●熊举坤:讲师,硕导,中科院博士

●马盛韬:大型仪器主管,硕导,中科院博士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