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学子风采

创业的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

字体: 2014年06月11日 浏览量: 编辑:詹勇 来源:校报增刊《工大学子》第10期第1版

创业的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

文 \ 学生新闻中心 潘圣原 程敏奇

最近,一款漫画头像APP应用——MYOTee“脸萌”迅速蹿红。6月2日,“脸萌”升至iPhone APP Store 免费总榜第一名。“脸萌”的主美,就是我校动画专业2013届毕业生林远志。

如同“脸萌”一样,无数的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逐渐在破土、萌芽、疯狂生长……

5月18日,在2014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报送的19件参赛作品最终获得11金5银2铜的优异成绩,获金奖数排全省第一,以总分第二捧得“优创杯”。

这些充满了希望的小种子生长在怎样的土壤?是什么样的养分可以让他们如此坚定地长大?我们走访了数个创业团队,在各种奋斗各种曲折的故事里解读出学校对于创业的苦心与支持。

创业故事一

每一次的“挑战创业”之旅都给我带来不同程度的提升,每一次的团队合作都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

——广州市绿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李韵捷

2008年5月,第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我校举办。当时就读大学一年级的李韵捷作为学校团委科技实践部的学生干部,参与了竞赛的组织、志愿服务工作,全程感受了创业竞赛的魅力,“挑战创业”的念头从此萌发。随后,她带队出征第七、八两届挑战杯创业大赛,两度捧回国赛银奖。2013年7月,她挂帅已创业运营两年的绿穗环保公司出征“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省赛金奖。“三届挑战路,七年追梦人”,李韵捷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支持,学校有着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各类创业讲座上她学到了最实用的创业知识,接触到了心中的创业大咖,也集结了素质优秀的创业伙伴。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打造了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创业训练平台:将学生专业学习与竞赛相结合,通过主办、承办和派出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方式,推动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以赛促练、以赛代练”;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依托,配套投入1000万元资金,两年来立项1361项,项目和受益学生范围覆盖全校;指导建立了学生创业组织——“南极星创客联盟”、“学生创业俱乐部”,发挥学生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功能;通过院校二级组织开展“走访广工大创业校友”、“创业新星评选”、“创业文化节”、“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创业论坛”等品牌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系统培养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业故事二

创业孵化基地就是我们的家。

——工大校园通APP创业团队 谭清华

在图书馆一楼的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在这里的创学团队出品了一个风靡广工大的软件APP——工大校园通。这为工大学人量身定制的软件,囊括了各种信息需求:查成绩、查课表、查图书、查公交、查快递。其中,在校报板块整合了评论、转发、分享等功能,很受学生欢迎。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申请专利,下载人数突破2万,合作的社团与机构已有50多个。2012年,经过严格的筛选答辩,创学团队在创业基地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享受了“六免”政策,即水电、网络、设施、指导、服务、场地皆为免费。团队带头人谭清华说:“基地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解决了租场地的费用问题,而且还能方便我们吸收更多出色的新成员,基地就是我们的家。”

早在2009年,学校就建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学生创业基地由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生科技创业实验室、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简称IC基地)三部分组成,其中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实验场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IC基地场地面积22784平方米, 场地面积共计24584平方米。

学生创业基地已形成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IC基地为主体的创业孵化联合体,构建了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大学生的全程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基地入驻校外企业31家,在孵校内师生项目38个,已注册8个,拟注册3个。

创业故事三

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公益目标而战

——古籍保护团队 方建民

数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国留下大量的古籍,这些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由于大部分以纸张为载体,容易受到水火、虫霉等各种污染的损害,大部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了。目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只有几百人,力量和力度远远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小就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方建民组织了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古籍保护团队,并聘请考古等方面的专家作为指导老师。目前,团队一方面通过跟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对馆藏古籍进行脱酸保护;另一方面在进行市场调研,希望通过承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推动古籍保护的专业化。

提到创业,很多人便想到商业化。然而,今年我校加大力度推动了公益创业项目的发展。所谓公益项目,一是拥有较强的公益特征,即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项目收益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范围、规模或水平;二是具备创业特征,即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运用前期的少量资源撬动外界更广大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形成可自身维持的商业模式;三是整合实践特征,即团队须实践其公益创业计划,形成可衡量的项目成果,部分或完全实现其计划的目标成果。在2014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选送的两个公益类项目成功获奖,公益类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兴形式和方向。

后记:

每个创业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林远志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作自己的漫画形象--肥仔志,大四时组建设计工作室;李韵捷在挑战杯创业大赛的路上艰苦跋涉了七年;谭清华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筹划校园通APP;方建民从小就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

所有的成长都带着艰难的印记。

现在,属于林远志们的创业小种已经发芽,正在疯狂生长。

还有更多的呢?

他们带着希望,带着梦想,也在酝酿属于自己的未来吧!

榕树上的鸟儿

——榕鸟团队创业故事

杜青平

香蕉有了“艾滋病”

2014年4月,“香蕉艾滋病”疯传网络,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担忧,而有一群人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却是信心满怀。

“我们的蕉坚强就是冲着这个病来的,搞掂它小儿科啦!”榕鸟创业团队的郑志成激动地说道。

“可仅仅把我们家的香蕉给治好了不够,还要拯救全广东,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香蕉!”榕鸟团队创始人杨沣提高了分贝。

香蕉艾滋病,又叫香蕉巴拿马病,是由尖孢镰刀菌感染所导致,染病蕉园可在2-3年彻底枯萎且在未来15年无法再次种植香蕉。

该病害三年前已经困扰着茂名蕉农,当初谈及只能是一声长叹。

拿什么拯救我的香蕉?

榕鸟创业团队的八名成员中有四位来自茂名,分别是杨沣、郑志成、王天丽和陈羽玲。“我们能够走到一起,完全是因为我们家里都种了香蕉,而且都感染了巴拿马病。”杨沣如是说。

茂名是中国香蕉主产地之一,种植面积约60万亩。然而近几年,杨沣家里香蕉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蕉田昔日的青绿早已不见,而是满地枯黄。蕉木东倒西歪,微风吹过,两人高的蕉树竟轰然倒下。“惨不忍睹。”杨沣这样形容当时的状况。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香蕉!

自己做新药

拯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异常艰难。一开始,杨沣把希望放在现有的各种药剂中,可他渐渐发现这个捷径走不通,否则,就不会出现“蕉癌”、“艾滋病”等词了。自己创造新农药?似乎也难度重重。

正当杨沣在众多化学农药前束手无策之时,一款名为低聚糖素的生物农药产品进入他的视野。“低聚糖素有着完全不同的抗病机理,而且无毒无残留。”杨沣把想法告诉同为蕉农的亲戚,在大家的支持下,他顶着烈日在蕉田开展实验。开学几月后,家人惊喜地告诉他,家里香蕉的成活率比邻村的高了40%!真的有效吗?

“这个药我们家里试了两年,效果挺好。”杨沣在家人的建议下杨沣为“蕉坚强”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且联系到低聚糖素的生产商,对方表示只要药效过硬,可以通过投资或是技术买断的方式迅速投入生产。

“蕉坚强”的有效性能否经得住大面积的考验?

2013年寒假,杨沣、羽玲和天丽带着“蕉坚强”到数十个同为蕉农的同学家里开展了实验,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广州、中山、茂名、湛江等地。当地的同学也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帮助,“我们就像沙发客,去到哪里都有广工的校友在,都有沙发可以给我们蹭上几个晚上。”待及收获季节,眼前的郁郁葱葱让乡亲们啧啧称奇。“没想到这些学生仔搞出的东西这么有效。”

“学校有个挑战杯,你可以拿着这个去参赛呀!你拿这个去参赛绝对能拿奖,快组队,我第一个加入!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进一步做实验!”郑志成的计划点醒了沉浸在喜悦中的杨沣,杨沣开始着手准备把这个产品利用挑战杯的机会进一步商业化,让创业成为可能。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团队最终在“创青春•挑战杯”上获得了省赛金奖的优异成绩。

“为什么叫榕鸟?”

“我们栖息于像榕树般欣欣向荣的生物产业,如鸟儿般安全地守护农民的财富。”

未来的日子,团队希望能把技术产业化,毕竟现在这个产品还是个雏形,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各种试验,市场推广,证书批准等等,这都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问题,还得经过漫长的努力。

当大学生遇上创业的时代

张育广

今年5月4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天河智慧城调研我省青年创新创业情况时,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创业的时代,也是有知识的青年一代大有作为的时代。”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务院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未来四年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比例继续得到扩大和提高。可见,党、政府和社会都在为大学生“造”一个创业的时代!

这个创业的时代,是大学生大有可为的时代。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广东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差距本身就意味着潜力、空间!这个时代真正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造成长型企业的还是大学生等知识群体。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创业见习、创业实践少,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浅,对机会识别和风险把握能力较弱,缺乏资金等等不足。不言而喻,在这个创业的时代,大学生想大有作为,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必不可少!

这个创业的时代,高校要为大学生创业培育一片土壤、创设一个温床。土壤是否肥沃?这很关键!近期,欣闻我校正在筹建创新创业学院,致力于协同第一、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推进,开设创业课堂、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等系列特色课程,系统构建“选种—培植—初孵—深孵—后孵”的创业生态链。“创业班”也有望在我校成为现实。温床要舒适、有热度!当前,我校创立了100万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在图书馆和IC基地建设并实际运营两个可容纳几十个创业团队同时入驻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计划与中山、东莞、佛山、河源等产业园区筹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创业(孵化)基地都享受办公场地补贴、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初期经营补贴、后续资金的援助等优惠政策和后续支撑。

这个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更需要一种造血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有肥沃的创业土壤、舒适而有热度的温床,这还无法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昙花一现、后劲乏力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能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塑造一种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和资本等五个创业要素的全方位互动机制,以创新作为总牵引,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构建互动式创新创业兴趣激发体系、专家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仿真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体系。

如上,为之,或许大学生创业率暂时还未能“井喷式”增长,创业成功率依然“徘徊不前”。但我们要认识到,在这个最适合创业的时代,创业并不简单理解为创办企业,而应理解为开创一番事业、创造社会价值。唯有此,在创业氛围和文化的熏陶下,创业基因一旦植入广工大学子的内心,定在血液中凝结为一种创业精神而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