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高教视点

大学教师之德:走进学与教的人生

字体: 2014年11月27日 浏览量: 作者:刘铁芳 编辑:王卓 来源:《教育研究》2014年6期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说道,“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1]敬业涉及的问题是职业的态度,也就是“责任心”的问题。乐业的核心是“趣味”,也就是能从职业中获得乐趣。乐业涉及的问题是职业的归宿,不仅职业需要人去成就,反过来职业也能成就人;同时,乐业也是职业得以完满的依据,一个人对职业生活的自我陶醉,能促成个人的职业投入,提高效率。如果说,敬业是职业生活的起点,乐业可谓职业生活的归宿,敬业与乐业之间,乃是对职业精神的领悟,我们称之为悟业,也就是领悟职业之道,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道”。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需要敬重大学教育,保持对大学教师职业的温情与敬意;需要领悟大学教育之道,教书育人,学高为师;需要孕育大学教师职业之趣味,享受教师职业人生的乐趣。

一、敬业:敬重大学教育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敬业主要指涉大学教师与大学教育的关系。所谓敬业,用梁启超的话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甚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3]敬业就是要从内心敬重大学教育,切实地理解、认同大学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并躬行之。

(一)教书育人

所谓大学,就是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依据,以钦慕人类文化的教授为支撑,以生动的师生交往为基本形式,而展开的创造性的心智生活,最终指向为人类文化理想所浸润的、具有高创造力的健全的人。大学乃是以大的文化为依据,以创造性的知识生活为基本形式,指向大的人格的养成。

1923年,著名诗人徐志摩写下第一首咏康桥诗——《康桥再会吧》:“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清冬夜腊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良好的大学教育,足以激励、影响人的一生,成为人生可以不断回望的精神家园。大学教育的根底在于人,教书育人可谓大学教师不二使命。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可不慎重。

以下是王小妮在《上课记》中写下的片段:[4]

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大一问题特多的小姑娘啊,老师我快毕业了,后来我得了忧郁症。

一个男生告诉我,那天有个同学发短信说:咱俩一起去死吧。男生回答:好啊,你快来吧,我先把你杀了。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表情超平静。我说:怎么就说到了死,这不是随口说着玩的。他说:就是吗,所以我没搭理他。

刚开学,有个即将毕业的女生跳楼轻生。虽然我不认识她,仍旧有4位和死者相识的学生跟我谈起这事。唐惠子搭在讲桌上说:老师,她到底为什么呀,漂漂亮亮的,平时可爱说话了,当过主持人,一直很阳光的一个人啊,说走就走了?

总有一些东西是高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思维水平的提升,那就是培育健全的生命,引领大学生健康成人。特别是今天,这一代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等引发出来的相关问题对大学生健康成人产生的影响,以及流行与时尚对他们的冲击等,都需要大学教师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用心关注、关怀,不能等闲视之。

(二)服务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这样写道,“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5]大学之社会服务的功能日益被强化,凸显大学的社会服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大学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借此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但我们需要认清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

大学的社会服务有多种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服务,也就是直接以知识创新、技术发明来服务社会,这种服务往往要求大学跟社会紧密接轨;另外一种即间接的服务,大学需要立足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段的社会发展需求来服务社会,这种服务最重要的就是以立足社会长远需求来服务社会,特别是以文化育人,以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求来烛照社会,启迪年轻一代的品格,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蔡元培先生提出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当然,我们今天要完全回避大学教育的职业取向问题有些不现实,但至少可以说,大学不止是职业养成所。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6]努力拓展大学的思想空间与文化气象,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时代结合,与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联结,在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开阔自我人格气象,志存高远,涵养大气品格,这实际上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

(三)安身立命

大学教师当然也是我们自身安身立命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是我们的生命形式。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提到两种以政治为业的姿态:靠政治而生存,为政治而生存。大学也一样,我们是靠大学教育生存,还是为大学教育而生存。一方面,大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乃是我们得以谋生的方式;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作为一种极大地召唤着我们的智慧与才情的事业,也将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我们人生意义的源泉。

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乃是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来从事知识教授的工作,点燃学生对真理的渴望。正如怀特海所言,“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至少毫无用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用代代相传的火炬象征知识。那个光明的火炬就是我所说的想象力。组织建设一所大学的全部艺术就是拥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他们的学术知识为想象之光所照亮。”[7]只有当我们从大学教师职业中找到安身立命的生存感,让大学教师职业成为我们生命意义之所系,我们才能燃烧其全部的生命热情,努力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来赋予学术研究与知识教授以心智的亮光。

“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件商品。”[8]当我们心怀大学教育的迷魅,我们就能从平凡的大学教师职业生活中,找到神圣事物的召唤,我们就能更多地心怀对大学教师职业的敬意,也让我们更多一份黾勉前行的力量。

二、悟业:学术与教学的双重逻辑

如果说敬业主要指涉态度,更多的是整体性的;那么,悟业则关乎行动,关乎大学教师的实际生活。大学教师的基本生活内涵就是教学与学术。处理好学术与教学的双重逻辑,可谓大学教师之德的中心所在。

(一)教学:向着学生而生

大学是教书育人之所,不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所以,理解教学的逻辑,应该是领悟大学教师职业的门径。

1.爱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

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任何时候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学生展现你的才华,而是为了激活学生生命,激发学生的才华;尽管教师的才华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的才华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增进学生的智慧和勇气。真正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把自己置身师生关系结构之中,向着学生而生才是教师生命的本质。所谓爱生,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成就学生。换言之,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需要立足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契合这种要求,而不是简单地把我们想象中的知识图景加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这种引导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臆想。

2.积极的师生交往:活在师生关系之中

百余年前的哈佛哲人詹姆逊曾言,“构成一所大学的本质品质是什么?多年前在新英格兰,据说在路边的一根圆木上,一端坐着一个学生,另一端坐着马克·霍普金斯,那便是一所大学。一个学校的质量取决于学校里人的素质……教育从长远来说是一件在每个学生和他的机构之间展开的事情。我们过多谈论的方法,只起了次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际接触”[9]。从根本而言,大学乃是大学师生共同过文化的、心灵和智慧的生活的地方。“假使给我两个大学:一个是没有住院生活导师制度而只凭考试授予学位的,一个是没有教授和考试而只聚集着几辈少年过三四年头的学院生活的,假使要我选择其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10]梅贻琦先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1]大学乃是师生从游之地。缺少了师生共同的心智生活,缺少了师生之间直接的心灵晤对,大学就成了智力训练的工场,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教育机器。所以,剑桥大学教授巴克尔在论及大学教育时说:“大学要达到它的鹄的,不仅在发展智慧,也在于从师生聚处的群体生活中自发的诸般活动,养成道德的骨干。”[12]

苏步青这样描写当时浙大数学系的生活,“由于当时浙大规模不大,数学系每个年级不足10人,所以,我们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春秋假日,我们跟学生一起登山远游,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黄龙洞,杭州四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和陈建功先生都喜欢喝酒,学生中能喝酒的也很多。在送旧迎新的‘吃酒会’上,酒酣耳热,陈建功先生放开喉咙唱起绍兴的家乡戏《龙虎斗》,我则用法语高唱《马赛曲》,一闹就到深更半夜。”[13]这段话可谓切中了好的教育展开的基础,那就是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共同生活。与此同时,当时的浙大数学系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才,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从而在浙江大学数学系树立起严谨治学的学风。“记得当时有一个从上海到浙大念书的女同学,过不惯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学没几天就溜回繁华舒适的上海,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看电影、串亲戚、会朋友。后来在父母的催促下才回校上课。我知道这件事后,一进教室就点名叫她上讲台演算习题,算不出不准下台,让她一直在黑板前‘挂’了一个多小时。从那以后,她全部心思都用到学习上,后来成了一位物理学家。”[14]站在今天的立场看苏步青作为教师的行为,也许有些不合时宜,譬如形容女学生花枝招展,中间略有贬义,在黑板前“挂”了一个多小时,也有体罚的痕迹。但其中隐含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强调教师要坚持学生立场,注重师生交往,绝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更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而是合理引导学生内在发展的要求,关爱学生与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并不矛盾。积极的师生交往本身内含对学生的平等、尊重,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引领与促进。

积极的师生交往,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充满情趣的师生共同生活本身,就是大学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对学生丰富个性的形成乃是不可或缺的。这其中既包括课堂上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诚交流对话,接受学生的质疑问难;也包括师生课外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师生谈经论道,凭借共同的探究热情和兴趣,形成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共契。“这使得不论是课堂上的知识性教学,还是课外的学术聊天,不仅是知识性的训练与传递,也变成了人格的陶冶活动。”[15]

不仅如此,积极的师生交往,也是大学教师自身丰富与完善自我的重要路径。年轻的学子一拨一拨地从我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才华、个性、思维方式与朝气,同样是一面面镜子,激励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成长。换言之,在大学教师努力促成年轻人成长的同时,一拨一拨的年轻学子也反过来促进并见证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学术:追求知识与真理

如果说爱生是我们作为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核心,那么爱学问与真理,则是我们作为大学教师的立身之基石。

1.爱真理:以追求知识与真理为己任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6]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梅贻琦先生看到了教授在大学中的重要,正是教授作为传承知识与文明、追求真理的代表而启迪年轻学子的心灵,引领他们无条件地追求知识与真理。梅贻琦的大学理念表达了大学存在作为“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17]的大学理想。

大学作为以智识活动为核心的殿堂,“无条件地追求真理”[18]是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创造性的心智生活是大学人生存的基本姿态。学校的本意是“闲暇”,大学人别无他求,作为“人们关于文化与社会的最高的理想”[19]的代表,或者说作为社会最高知识形态的代表,大学教师自由地投入知识与真理的传承与创造之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相互交流、彼此激励,由此而拓展大学的精神意蕴,铸就大学的灵魂。

2.学问取向:知识创造与服务教学

大学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兼顾学术研究。教学与学术研究之间确实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两者有着重要的差别,并不是每个大学教师都能很好地统一起来的,或者说每个大学教师要统一起来都不容易。纽曼提出,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研究则需要沉浸和专注,教学和研究在很多时候可能是相矛盾的。如果我们今天要再加上服务社会的功能,那就更需要大学教师的三头六臂。实际上,我们应该意识到,学术领域真正的创造是非常罕见的,这就好比真正拥有创造品格的人在人群中是罕见的一样,所以,我们鼓励学术的创造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学习、积累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刀切,盲目在数量上提高要求,从而导致低水平学术泡沫泛滥。

正因为如此,大学教师的定位同样可以是多样的,一种是研究型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高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为大学学术风向的领头人,他们在拓展大学的思想与精神生活空间上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本身就成为大学理想在现实中的见证;一种是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他们能吸收高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能适当地坚持自身的创造性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一种是教学型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充分吸收、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能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最优秀的学术创造前沿和大学学子之间,他们扮演着接力棒的作用,能有效地、确当地完成知识的传递。不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教学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师发展模式,从而让不同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华,真正使大学的教学、研究在整体上相得益彰,而不是人人都是万金油,但人人都成不了大器。[20]

这里提示我们,如果说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学术乃是立身之基,那么,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应该有不同的取向。大致说来,就是两种,一是原创型的研究,或者说以知识创新为指向的研究;二是解释型的研究,也就是以理解与诠释前人的、经典的、代表性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为主的研究。就两种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而言之,前一种研究尽管也指向教学,但更多的是间接的指向,是渗透性的;后一种研究则是直接指向教学,为教学服务。当然,两者绝非截然分开,我们只是大致描述两种类型,强调大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合自己的研究,在倾心教学和侧重研究上各有所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3.学者人格:学问作为生活方式

大学之大,大在人格,或者说大学之大的根本载体乃是人格,首当其冲就是大学教师的人格。

个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等同于创造性,或者说创造性乃是个性的中心与灵魂。大学教育要培育大人格,无疑就需要大学教师的创造性,或者说富于创造力的个性。这种不乏趣味的独立个性,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无疑是至深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教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问和人格以及作为学问与人格载体的大学教授自身影像,都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精神资源。刘小枫曾描述宗白华先生:“我刚进北大就听说,宗白华教授喜爱散步,尤其喜爱漫步于啸林湖畔和文物古迹之林。随着清丽飘洒的《美学散步》问世,这位美学大师作为散步者的形象更活灵活现了,仿佛宗白华教授真是清林高士一类人物。一天,我例行去见他,不巧未遇。宗师母告诉我,他上外面走走去了。我回转去,刚到未名湖,就看到宗老先生身着旧式对襟布衣,肩上搭着个小布袋,拐着手杖,正匆匆往家走,看上去,他显得十分疲累。”[21]一位杰出的大学教授,行走在校园里,其背影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是青年学子记忆中的宝贵资源。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可谓大学教师人生之梦想。

三、乐业:在职业生涯中成就自我

乐业就是以职业为享受,大学教师的乐业就是享受教育、享受学术、享受人生的统一。当个体在职业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快乐,他的生命就处于愉悦状态,他就能更多地显示出活泼的心智,以此来保持创造的生命个性;而一旦个体置身职业生活是被动、消极的,这样的生命状态就是压抑的,个体生存是紧迫性的,创造性无从谈起,也难以享受到职业带来的乐趣。乐业主要指涉大学教师与自我人生的关系,也就是怎样在大学教师生涯中,活出自己健全的人生之路来。

(一)必要的自知:大学教师生涯中的自我认识

大学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生成人乃是个体成人的关键阶段,确切地说,乃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阶段,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促成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发展,可谓大学教育的灵魂。可见,大学教师自身的人格示范之重要。不仅如此,在今天,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大学竞争之剧烈,大学教师事务之繁杂,需要我们不断地回到自我,在积极面对困境中历练自我,在冷静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成就自我。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淡泊乃是个体心志坦然面对外在的各种诱惑,由此而让自己本有的心志明白地显现出来;宁静则是个体自身心灵的安宁,让自我心志的力量向着远方更远处延展,襟怀广阔,通达更高远的人生目标,显明人生的价值谱系。淡泊乃是淡泊于外在的名利以及物质世界的诱惑,避免心志被这些事物所遮蔽,也就是让这些事物在个人的视界中淡泊,由此而使得个人的心志有了显现的空间;宁静乃是对主体自身的属性要求,内心的浮躁、芜杂,会导致个体心灵的无序化,从而弱化了个体心灵的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心灵高度的衰微。教师的自我认识,就是如何回到自己、积极历练自我、努力成就自我,我们需要学会在日益繁杂的事务缠绕中努力让自己活得更踏实一点、安静一点、纯粹一点。

《论语·述而》记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作为《论语》的开篇,其中所传达的就是,作为“学(习)者”,要安心于学,沉潜其中,自得其乐。汤用彤晚年住在医院里,一次跟媳妇乐黛云聊天,这样说道沉潜两字的含义:“你知道‘沉潜’二字的意思吗?‘沉’,就是要有厚重的积淀,真正沉到最底层;‘潜’,就是要深藏不露,安心在不为人知的底层中发展。”[22]此话大抵是针对乐黛云讲的,但实际上也是针对后辈学人,特别是针对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出名要趁早”、心气浮躁的时代而言的。

(二)大学教师生活:创造性的学问与教学生活

由于大学生处于心智发展趋于完成的阶段,大学教育的艺术跟中小学教育的艺术既有相通之处,都是着眼于激励学生的生命;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即由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差异而体现出来的激励方式上的不一样,大学教育往往可以更多地体现基于教师个性的自由创造。刘文典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前,先由校役沏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是下午的课。结束了一讲的内容之后,学生们都以为他要开讲新课,可这时他却忽然宣布提前下课,新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日,他是要在皓月下讲《月赋》。[23]师生同坐在一轮月下学习《月赋》,可谓境界别致,其乐融融。这种教学方式也许在今天看来不合规矩,但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教学生活的盎然个性与趣味,着实令人神往。大学之大,也许就大在这里,大在超越常规、激励人们的想象、彰显师生的生命趣味。

(三)关爱自己也是一种责任:健康的身体与生活方式

教师创造性的学问与教学生活是以大学教师自身为最重要的依据。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也需要关心自己,关心自己身体的健康,关爱自己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今天的时代并不需要,或者说任何时代都不需要一位教师冒着生命危险来坚持教学科研工作,充分的休息乃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保持健康的身体,同时习得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大学教师生涯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相反却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离不开大学教师在学问和教学上的辛勤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自我调整与自我保护。健康的身体是静态的,是目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动态的,是过程。两者对于大学教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不仅是我们搞好学问和教学的基础,而且健康的身体与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之基础形式。

大学教师的中心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大学教师,立德树人,需要活出三重德性。

一是师者与学者之德。师者之德要求我们立意爱生,教书育人,学者之德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一心向学。

二是公民之德。我们不仅是大学教师,也是现时代的公民,我们需要活出对时代和社会的一份关爱,活出我们活生生的公民责任、社会正义和理性精神。

三是生命之德。我们不仅是教师,是公民,我们也是自然界高贵的生灵。人是世间脆弱的芦苇,置身天地之间,唯有以积极健康的姿态活出生命的可贵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活动,让物质生命动起来,秉承天地生生不息之德性;同时,也以不断地阅读、思考,来保持活跃的心灵生活,让精神生命动起来;让健康的身体与心灵融会健康活泼的生活之中。“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保持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与生动活力,同时努力去引领、培育年青一代积极健康的生命,成就中国大学蓬勃、健全的生命气象,由此让我们“生如夏花灿烂”。①

注释:

①原诗句为“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参见:泰戈尔著《飞鸟集》。

参考文献:

[1][2][3]夷夏.梁启超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145、143、144.

[4]王小妮.上课记[J].中国青年报,2012-03-21.

[5][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25、11.

[7][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44、145.

[9]威廉·詹姆斯.斯坦福的理想命运[A].哈佛燕京学社.人文学与大学理念[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56—157.

[10][12][16][17][19]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77、77、236、76、76.

[1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13][14]苏步青.神奇的符号[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61、61.

[15]王喜旺.学术与教育的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28.

[18]德里达,等.大学、人文学科与民主[J].读书,2001,(12).

[20]刘铁芳.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大学品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21]刘小枫.湖畔漫步的美学老人[J].读书,1988,(1).

[22]乐黛云.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章玉政.狂人刘文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5.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