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乐队演出照
大鱼,原名王礼瑜。1991级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曾经在胡松华音乐教研室工作过,后来在广州柏菲音乐公司做录音师,现在是广州交响乐团录音师。
关于广东机械学院艺术团和吉他协会这段历史,大鱼用休息时间慢慢整理。随着一张张褪色斑驳的旧照片被找出来,那段青春热血的记忆又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
以广东机械学院教学楼604为据点的机构有两个,学院艺术团是直属于学院团委的学生社团,另外还有一个吉他协会。这两个社团是校园里最活跃的学生团体。艺术团下辖乐队、小品队和舞蹈队三个表演队。热爱音乐的徐向东老师从华师毕业后来到机械学院机械系做辅导员,业余时间常来指导一下乐队的排练演出。音乐的种子在这所工科院校的学生中生根发芽,逐渐开花。
艺术团团长李川通晓乐队里的所有乐器,是乐队实际上的音乐总监,扒谱子编曲的重担落在他身上。我从小喜欢玩电子制作,帮他一起搞音响。艺术团的音响实际上就是无米之炊,几个用了很多年的破音箱、破功放,没有调音台,靠着自动化专业陈志暖DIY的卡拉OK机来调音。我和李川搭档,解决演出音响的问题。
新的学年,李成坚成为新一任团长。在他带领下,艺术团买了很多白色的手喷漆,把艺术团那套残旧的蓝色爵士鼓喷成精神的白色,所有金属件也打磨了一遍。我们设计了新的乐队标志。一切的感觉都是焕然一新,预示着这一季的不平凡。
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中最普及的乐器是吉他,几乎每个高校都会有吉他协会,而广东机械学院的吉他协会无论在校内还是广州的高校之中,都算是比较特别的学生社团。吉他协会的会员只需交5元会费,即可参加每星期四下午的定期活动。吉他协会里的高手们经常会自己编写乐谱,拿去学校油印社油印出来与会员们共享。会员完全可以在吉他学会里从零开始学会弹吉他。每学期吉他协会组织的小型演出,也吸引了很多同学围观。
每年的招新,迎新晚会都是重头戏,那年,艺术团和吉他协会的招新晚会取名为“新朋友”音乐会。策划演出是很大的系统工程。今天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当年的简陋艰苦的条件:演出用的音响灯光都是土炮,极不稳定,随时可能烧掉,没有像样的麦克风,电吉他、电贝司也是残旧的国产货。这些困难都被大家的热情一点点地克服了。缺乏经费,大家自掏腰包,集腋成裘。节目单由文福元、大产和王良新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才最终敲定。器材由李川和我尽力保障,修修补补,实在缺的就到处去借。演出形式也有巨大的突破,除了吉他弹唱,还加入了舞蹈表演、笛子和手风琴独奏。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4年,学院团委拨款买了新的吉他效果器和键盘,GMC乐队报名参加了“广东国际广播音乐博览会之青年摇滚乐翻天校园乐队比赛”,这对艺术团乐队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了。给乐队起名字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既然玩乐队,当然需要起个酷炫的名字,可想来想去也没什么结果,最后还是沿用了广东机械学院的英文缩写,就叫GMC乐队。比赛当天东方乐园人山人海,一共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8支乐队参赛,GMC乐队获得了第二名。 这并不容易,那时候能够在广州的高校里乐队很少,而且“摇滚”这个词实际上那个年代也是讳莫如深的,年轻人组乐队并不很时髦。
在李川张罗下,广东机械学院女子乐队成立了,这是当时广东省高校第一支女子乐队。女孩儿们自弹自唱《我的最爱》、《yesterday once more》《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大海》等歌曲,受到了观众的热情追捧,原创歌曲《别夜》更是“让大家耳目一新”。
在那个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年代,这群热爱音乐的少年在校园里疯长,这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宽松自由的风气有关,也得益于学校老师们的鼓励和期待。
时节到来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点春风雨露,音乐的种子们就会努力地发芽,长大。(本文由白峻榕根据大鱼回忆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