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据悉,教育部正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研究制定《关于开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一哄而上,用争资源、争项目替代改革本身;又要防止一些高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成为改革的“看客”。
在陈锋看来,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多重意义。只有直面挑战,将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成为直接融入技术进步过程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和地方、行业、企业共同成长的新型大学,这些高校才能在时代巨变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呼唤创新动力机制
问: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下简称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您是怎么理解这项决策的背景和意义的?
答:我们在参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这项工作时,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教育部党组始终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和整个教育体系建设、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大格局中。转型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时代大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样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对教育的要求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和机制必须在战略上适应这个新常态,这是一个总的要求。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产业要升级,关键是劳动力结构要升级,劳动者价值创造能力要提升。因此,从国家能力建设的角度讲,核心是两条: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能力。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国家人才培养的布局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能力建设的核心,一方面,要加快拨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要系统培养掌握先进产业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必然大量地产生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为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加快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任务。
第二,在新常态实现经济增长,核心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创新驱动发展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结构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这个“三级跳”形成合理培养结构,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到应用的价值链;意味着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这个“三级跳”要跳得好,“三链统一”要统得好,应用技术教育居于关键性位置,这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使命。
第三,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必然要求进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从“三级跳”的要求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80%都应当是应用型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技术进步,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增量主要来自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并随着技术进步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制造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体现复合化的特征,在本科及以上的职业化专业人才培养中,80%应当是复合型。这两个80%,前者是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后者是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本科阶段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其成因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构不适应。解决好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这是转型发展的突破方向。
第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交汇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上。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人才需求类型的断裂,现代职业体系建设需要解决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断层,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断点,就需要融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型大学。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沟通”、“融合”、“立交”这四个方面,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居于枢纽位置,这是转型发展的基本定位。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时代的使命。经济的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的新发展都要求我们更好地来解决大众化高等教育怎么发展、办什么样大学的问题。
重在试点、示范、探路,重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问: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启动以来,社会各方面和高等学校比较关注的是转型的范围。能否介绍怎么转型?
答: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所确定的基本思路是“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因此在转型改革启动之时,重在试点、示范、探路,可能涉及的高校并不会很多。但是,我们把转型发展放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对转型发展的关注,就不应当是谁转谁不转,而是它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意义。
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的选择,主要是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基本原则就是省里有规划、有方案,学校有意愿、有能力。试点范围不按隶属关系、设置时间、公办民办划线。转型发展是在总结现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又不是现有改革举措的简单加总和延伸,而是上升到高校发展范式和发展形态的改革,因而是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改革。对试点高校来说,需要从治理结构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全层次、全流程的系统性创新,从物理层面来讲,要探索新形态;从生物层面来讲,要形成新基因;从信息层面讲,要建立新场景。
同时,试点担负着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今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类型,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节点,既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需要适应我国产业升级的要求,还要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作出引领性的创新。要通过转型发展来推动高校分类体系的形成,把国务院决定明确的五个分类落到实处;要推动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布局;要探索创建新型大学的体制机制,更加从容地应对全球性高等教育变革的浪潮;要探索管办评相对分离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促进省级政府统筹和高校自主办学新机制的建立。转型发展试点所带来的制度创新的效应,是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必须积极主动应对的。
刘延东副总理反复强调高等学校要有特色、高水平。我认为,转型发展是要试图探索高等学校特色化、多样化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分类确定高校的发展目标、价值标准、核心使命;通过定位明确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供需联结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开放融合发展机制推动高校与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化、多样化的关键是与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结合,是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开辟发展之路。
驻马店论坛的最大成效,就是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氛围
问:当前转型发展试点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有利条件?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做什么?
答:有利条件是,一是国务院已经作出决策,各地积极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2个省份有了初步方案,确定了100多所试点学校,行动早的已经呈现出转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将近200所高校提出了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申请。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地方出台的一系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些高校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典型示范效应。特别是今年以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分类体系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推动,为转型发展创设了有利环境。三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特别积极主动,省长、市长、企业家主动关注这项改革,对改革设计高度评价,对改革方向高度认可,对改革进展高度期待。
也应当看到,当前面临着一些困难。在舆论引导、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些媒体有些误读、误导,如将转型发展理解为降格成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任务将会是长期的、艰巨的。高等学校怎么分类设置?怎么分类评估?怎么分类指导?这些都需要认真细致的研究论证工作。但是我们不能等待制度完善后再来进行改革,而是要在改革中探索制度创新。
最关键的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要有四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要从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转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二是要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三是要将创造经济社会价值、学习者价值作为高等学校的评价标准;四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只要我们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指导思想,用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知行合一论这个哲学武器,我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思想观念障碍。
今年上半年驻马店论坛,发布了驻马店共识,最大的成效是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凝聚了改革的共识。今年的秋季论坛正在准备之中,我们将致力于搭建这样的平台,让理论界、教育界、产业界和政界共聚一堂,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六字真正落到实处。
链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需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毕业生。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